類比的限制


        早上在大快活吃早餐,吉列豬+細通+凍飲,承惠42元。

        貴還是不貴?總之,我就食咗。

        吃的時候,想起一星期前,到綠領行動的裸賣店,自攜膠樽買了500CC的洗頭水,店員入好時結帳,承惠210元,優惠後,190元。

        我幾乎想話唔買。回家路上,真的覺得,近二百元買一樽洗頭水,真的真的好貴。

        為什麼有這感覺呢?因為我一般買的洗頭水,不過是四五十元,相比之下,就貴幾倍了。至於早餐,因為其他地方是三十多元,貴不了幾倍,所以就可以接受。

        如果我的思路改變了:早餐每天差十元,一星期就差七十元,52個星期就差三千多塊。三千多塊喎﹗

        又或者:一樽洗頭水可以用一百次(方便計算而已),如果是五十元一樽,一次是五毫;190元一樽,一次是1.9。咁,又好似可以接受。

        再想,買立體口罩給太太和女兒用,一個的價錢接近五元,與我自己用緊的口罩相比,也有兩三倍價錢的差異。為什麼我會買,而且買得心安。

        因為想太太與女兒用得舒服。

        所以,錢已經是我們認為最公道的衡量物,其實也敵不過我們自己的想法、感覺與經驗的。當我們以為我們用很清晰具體的尺去衡量事物,其實還是敵不過自己的感覺。

        年輕時讀《逍遙遊》,莊子說宋榮子「定乎內外之辨」,「猶有未樹也」,覺得莊子陳義過高。能夠不理會外界的評價,按自己內心的價值行事,還不逍遙?莊子所說的神人,只是飄渺之說而已。今天,這個「內在」,漸漸明白,往往也不過是自己所營造的偏執。看破別人的虛妄易,切實面對自己的虛妄,承認自己是有身的一個律,隨那個自己擺佈,確是「猶有未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