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風險


        疫情下,社交媒體看到不同的人談有關打疫苗,染疫是否危害性命等等問題,很容易就看出不少人其實沒有基本概念,例如疫情對個人的危險與社會裡造成危險,是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意思是一個人按自己的健康狀況覺得病毒不危險,與病毒在整個社會內的危害性,是兩個概念。又如打疫苗是有風險的,但什麼叫做風險,並不是你見過有事的CASE就代表疫苗是不安全等等,原來是很難明白的。

        很多事情都有風險,而我們從來都不會因為有風險而不做某些事的。多年前看過BBC的一個節目,告訴你由人一天醒來開始,每一個行動,有多少人死咗。實際數字忘記了,類似是起床時跌落床,每天有十個人因此死咗;刷牙是八個,等等。你看完節目,會否從此不早朝(雖然你想),會否不刷牙?

        我自己最常拿來做例子的是:交通意外。按運輸署統計,2020年全年死於交通意外的人是96位,四天死一個;嚴重交通事故是1912宗,一天7宗以上。看了這個數字,你是否不出街、不駕駛、不乘車呢?

        最重要的是,你可否說清楚,這些事的風險,為什麼不高呢?

        近年芬蘭提倡不分科教育,再沒有科目劃分,往往是以學生某一種興趣作導向,以完成project來學習。香港人一聽到,往往就會覺得學生會學得不全面,而沒有想清楚,什麼才是全面。

        做過老師,做緊家長,我覺得現有教育的弊端,正是學生人生裡需要學的一些東西,分科是沒有辦法學得到。正如近來有一本書叫做《點解學校無教過情緒科》,還有學校沒有教學生如何面對風險作評估,沒有學過倫理抉擇,沒有教過俾人飛如何自處,乃至搵夠錢以後如何生活,做高層做到人人都憎應知所進退等等。許多重要的人生課題,學校都沒有機會真實學習、實踐,成為學生未來人生的無形資產。今日社會群魔亂舞,某程度上,就是這些人中英數好得,卻沒有學過做人。

        如果不再以學科為單位來學習,學習的主體回到學生自己身上,他們透過某一個課題,有可能學到更多知識,以及知識以外的東西。我有理由相信,他們會更明白什麼叫做風險,即使避不到危險,至少,不會錯誤地選了最不智的那一項,反而認為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 

Photo by John Moeses Bauan on Unsplash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