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可能

 


一、

          讀到一個比喻,談及有關左邊與右邊的真理,也就是說,有沒有客觀的左邊?沒有的,因為左和右,是人以自己為中心,方便我們辨別方向的一種表達而已。我的左邊,可能就是你的右邊。

          究竟在生活裡,有多少惹起爭拗的事情,都屬於我的左邊,與你的右邊呢?如果與英國的朋友傾電話,突然談到現在是幾多點,當我堅持是早上七點,而他堅持是晚上十二點,是他對,還是我錯呢?

          宇宙之組成上下四方沒有變,時間之流也穩定輸出,但我在七點的右方,你在十二點的左方,同樣,也沒有說錯。

二、

          哲學家最喜歡做思想實驗,而最新看到的一個,是有關人類滅亡的思想實驗,但它的重點不在於滅亡本身。如果我們沒有下一代,究竟還有什麼值得珍視?

          宏觀來說,如果人類整體,知道止於這一代,人類應該如何行動?今天,我們很多考慮,都是以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思考,這是否真的有想清楚,究竟什麼才是最重要呢?

          雖然思考的層次方法也不同,但身邊也有不少人,沒有下一代。直接地沒有下一代,人生思考又有何不同呢?還是一樣?

三、

          沒有想過,邁可桑德爾的《成功的反思》,對世局這麼有洞見,只是「屈辱政治」一詞,啟發性已經值回票價。書裡談到美國近三、四十年愈來愈重視才德(merit),相信個人才智是成功的單一原因,進而變成以進不進大學作為才智的證書。結果,成敗都是因為個人,成功者洋洋得意,歸功自己,蔑視失敗者,引發失敗者的屈辱感,然後反撲。

        這種以屈辱感驅使的政治取向,不合理,又合理。它也解釋了許多人沉醉於國家的偉大的原因,因為這讓他們好過一點,投射出自己不是失敗者的感覺。

四、

        人老了,眼很容易累,讀書沒有年輕時迅速順暢,但仍然覺得,讀一本好書,得到的遠超所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