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租行為

 


      
《經緯線》最近談到小巴及的士司機高齡化的問題,當中有一位紅VAN老司機,日做七八個小時,只賺到一百多元。

        他收入這麼少,其中一個因素,是租車的錢。

        所以,在香港,「尋租行為」其實是無處不在。所以尋租行為,就是具資本者獨佔了某一種資本(如小巴、的士牌),他們透過資本獲得利益,這個過程沒有生產任何東西的。

        在香港,由於尋租行為太嚴重,所以生產力的削弱非常厲害。簡單例子:店鋪租金愈偏高,開店的可能性愈低,自然就很難有新產業的出現;住房租金愈高,把人的薪金吃得很深,人自然不能有錢去從事其他活動,經濟流動自然變低。

        我不知道在理論上是否符合,但香港的教育也是如此。學校現在提供的教育,已經嚴重脫離現實,但大部分學校都以不變應萬變,不做改革,結果教育的產出其實很差,但學校體制恆存。所以,從學校體制中得得益的人,某程度來說,都是尋租者。舉例來說,一個老師,過去四十年都是教相近的東西,用相近的教學法,可以教到退休。他沒有什麼改善,卻可以一直有薪金甚或升職,這在某程度來說,就是尋租。

     最近出現AI智能的突破,其功能可以做很多很功能性的工作,如寫簡單文宣、公告,甚至有人說簡單翻譯的成果也很能接受。我有點期望,這會否學校教育的真正衝擊?現在學校教育的思維,基本上仍然是基於世界沒有互聯網的假設在運作,所以把重點放在記憶的部分仍然多,做很多重複又繁瑣的事情,但是,在發展每個人的特殊能力,幾乎完全沒有。但在AI的強大的功能下,會否開始令人真的懷疑學校要教學生什麼呢?希望會出現。

Image by Mediamodifier from Pixabay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