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要重組福音

 


        
群組傳來耶穌舞台劇的免費限時觀賞,太太在聖周六上午看了一遍,異常投入。我在看書的同時,瞄了不少片段。製作非常認真,特技相當出色,但這裡有一個神學的問題。

          舞台劇並不是按某一部福音來改編,而是綜合幾部福音的內容,既有路加福音的獨家報導(浪子回頭),又有若望福音獨有的記述(復活拉匝祿)。寫山園祈禱時,加插了魔鬼這角色,把耶穌內心的掙扎顯得更具體。

          為我來說,這齣舞台劇是非常好的例子,說明兩點:

(1)   福音的編寫過程,有點像這齣舞台劇的編劇,只是時間更長,參與的人更多。舞台劇編者手上拿著的是四部福音,而他要寫一個舞台劇劇本,本人有自己的用意及主旨,於是他把原來的內容做剪輯,重新連結,以求在原來的內容裡,重新組合成一個新故事。那麼,這個故事,還是否耶穌的故事呢?

由耶穌死後開始,宗徒、第二代基督徒、真正落手編寫福音的人,全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宗徒的腦袋裡有滿滿三年的耶穌故事,究竟講那個不講那個,就是一個編輯過程。後來者也是同樣處境,他們擁有的是宗徒們講及的大量耶穌生平片段,而每一個不同的人,都會按自己的需要,重新組合。

我們說福音是真實,是指它的「原料」是真,正如這舞台劇是按四部福音的內容來重組,我們不會說它是假的,但把原有的前文後理加以改動,又是否能夠單純地說是「真」呢?大家不妨思考一下。

(2)   福音的編寫過程,同樣與這舞台劇相似,是在表達上,加上一些效果,又或更現代的意義,這又會否有問題呢?在四部福音的記述裡,耶穌山園祈禱,並沒有魔鬼的出現,但舞台劇為了效果,又或強調耶穌的痛苦,所以加入魔鬼的聲音,而在福音的寫成過程裡,「原料」究竟加上了多少層這類油桼,成為聖經學者爭論的大戰場,而沒有什麼結論。所以,我們看這舞台劇看得舒服,感覺不錯,就如同初期教會的宣講者與聆聽者的狀況一樣,而這也促使他們會用自己覺得適合的方法,再講耶穌故事下去。

明白以上兩點,希望大家都會更好地掌握,如何述說福音的歷史性:它確實有歷史性,但這是有藝術成份的歷史,而這些藝術加工,是當時的基督徒的信仰反思,令他們希望可以更好地把天國的喜訊,傳下去。

          按照這個原則,我個人對這齣舞台劇,觀感麻麻。在技法上,它確實是很厲害,把許多福音裡的場面以更具聲色藝地表達出來,但它基本上沒有今天基督徒的觀點,同時亦沒有深化原有的視野。技術上值得欣賞,內容就顯得平庸,這是不夠平衡的狀況。

Image by cgrape from Pixabay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