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吃完早餐,離開茶餐廳,門外剛巧一個大叔架單車經過,正播出「沿途望出車外……」。想一想,才想到「黑玻璃」這歌名。心想:「亞叔都幾潮,聽咁流行的歌。「
再想:其實我都是亞叔,甚或,我比那個亞叔更老,所以,我究竟都潮,還是我的盲點好勁?
二、
兒子23歲生日,我發現了一件事,應該可以講上一年甚或兩年:我是24歲結婚的,所以這兩天,太太老是說:「亞仔出年結婚啦。」
發現這件事,我都有點衝擊。
回首,當年覺得一切順理成章,現在看,真的是勇敢的舉動。一路能平安走過,感恩。
看今天的兒子,又真真覺得,時代不同,難以比較。24歲結婚,因為好想與另一半一起,而這種渴望,某部分是社會化的,當時是大家都這樣想的,即使不這樣想的人,不會跳出來說「離婚的主因就是結婚」。同樣地,今天的兒子,根本不想與另一個人一起生活,「一個人都可以盡興」,還更盡興。與父母生活的這23年,他們那一代,活在別人的注視中,「他人即地獄」的感受,我們從來都沒有感受過吧?
我可以預期,明天,兒子不是24歲的我,而我的24歲,也不會活他的那種24歲了。
三、
遲咗近30年睇《失樂園》,電影到尾說出役所廣司所演的角色,是50歲。當下印象中電影是20年前,如果役所廣司當年已經是50歲,他演出《新活日常》不就是70歲或以上。我既判斷不了他在《失樂園》中的真實年紀,又覺得70歲能夠出演《新活日常》,還演技那麼精湛,有點不可思議。
上網一查,《失樂園》是1997上映,役所廣司今年69歲。換言之,他當年是演老了,而演出清潔工又沒有那麼老。
應用到現實上,對於別人的年紀,不要有自信,判斷50-80歲,是世紀難題。
Photo
by Hamid
Roshaan on Unsplash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