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聖周四,在PATREON發了牢騷,想不到聖周五感覺良好,要開名讚人。
全人發展委員會製作的《與近人同行苦路》非常好,把耶穌受的苦與今天生活中的不同受苦群體連結起來,雖然有些連結未必很牢固,但心思非常好,令自己在拜苦路時,有實在的反思,而不是在一大堆教會詞語中打轉。我覺得,這種做法是當前急務,不知道是哪位高手用心做的,有料到呀﹗
小冊子文字簡單直接,既點題又不累贅,能夠引人進入反思的狀況,同時讓整個儀式保持良好的節奏,銜接現實,無論是舉行上還是內容上,一定要讚。
上網看到,原來還有一個短片,以香港為苦路,同樣做默想,大家不妨看看,如果再進一步,搞番一團去示範如何關注弱勢,更厲害了。
除了全人發展委員會,還要讚聖本篤堂的禮儀人員,這個聖周五的禮儀,非常能引導人進入氛圍,我覺得很成功。
最欣賞是一份「穩」。每逢大禮儀,因為一年才做一次,很容易看到禮儀中慌慌張張的神色舉止,作為參與者,很容易思路走了去想,等陣會否又有差池呢?但是今年的表現卓越,由門到尾,除了苦像進場時,因為想玩花樣而有點「論盡」外,其他部分,氣定神閒,井然有序,讓會眾可以完全投入其中。
安排禮儀的最高境界,是讓人家不覺得有安排。
最後,我應該也是老了。
拜苦路一個半小時,苦難禮儀一小時四十五分鐘,換了幾年前的自己,好容易在靜默或等待中有點不耐煩,但今天沒有了。讓時間流逝吧,沒有什麼好急,流逝本身也是一種經歷。
再者,唱《基督的譴責》,沒有唱不下去了。我想,人生遇上太多「說不明白」的受苦事件,無論是我受傷還是對方受傷,許多時候,都不是基督那種黑白分明。較年輕時,覺得自己是受傷的基督,人家是以色列人,所以感動愈深。今天,知道我其實在別人心中,就是以色列人,而誰是基督受難,都是各自表述而已。
相信天道有理,但不是在我這層面可以辨別,欲辨已茫言,同時,激動也不再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