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底的警號

 


          我們擔心AI的種種,說到底,人究竟應該如何?

          為什麼遺族與AI聊已逝的親人,會更能得到安慰?因為真人沒有做到本來真人應該做的事情。醫生太忙,社工太忙,遺族自己都太忙,日常生活已經擠得人喘不過氣來,要到夜闌人靜,心事才湧上心頭,難道醫生社工可以「我在這裡,不用急,我不會走」嗎?

          如果喪親者可以守喪三年,有時間慢慢地整理心情,可以在陽光燦爛的早上,隨時找到一個悠閑的社工,可以隨時有一個富經驗的醫生,重審他遞過來的個案,為他細心地講解,那麼,人生就會在苦難中,有美好的安慰了。

          當我們說AI會取代人的工作,其實我們是在說:許多人的工作,其實就是機械人做的事情。

          不是AI威脅我們,而是我們洋洋得意的進步,不過是大部分人的食玩訓不用太糟糕,而人是否真的活出自己?生活裡看沒有意義的電視節目,聽行貨式的流行曲,讀千篇一律的書,做日日重複的工作,活大致一樣的人生,用心靈雞湯式的正向讓自己感覺變好,結果AI出現,原來,大部分人做的東西,一個程式就可以處理。

          如果坐車就是點到點,買東西就是以錢易物,交往就是自說自話或體液交換,人的元素本來就稀薄到難以察覺,那麼,沒有人性的AI只是盡其本份,而人類所建構的社會,被迫再思考:人如何活得不像一個AI呢?甚至更荒謬的問題:人如何活得像一個AI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