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我們信

 


          有人問我如何看教宗離世,我覺得好難講。

          天主教的教會學,認為教會包括有形與無形兩部分,因此,教會固然有組織,有架構,有層階,但這並非一切,因為教會同時有超越組織架構的部分。教會在現世裡前進,自然需要現世的型態,但教會更重要的是超越那一部分,而這一部分,不是那麼容易說得明白,我們只能靠看得見的部分,理解看不見的部分。

          舉例來說,「教會以外無救恩」,人不加入教會,不能得救,所以加入慕道團,復活節領洗,就是明明白白加入教會了。但是,是否一定要這樣才是加入教會呢?今天的神學會說,教會有其無形的一面,不然,我們很難說普遍救恩。那麼,誰由無形的一面加入教會呢?說不清道不明,神學家各有見解。

          故此,教宗作為元首,作為最高領導,這些都是有形組織的職位。如果只有這一面,教會就是極權、獨裁的帝制組織了。教宗之為教宗,是在他與主教共融中,才是元首,這就很不實在具體了。再者,教宗是教會的標記,代表全體會眾的意志,也是一種象徵性。

          這種象徵,為每一個教友,又可以好實在。《天主教教理》的標題「我信-我們信」,即信仰是個人的,也是大公的,而大公信仰的最重要標記,就是教宗。教宗個人與我們那些遙遠他方的人,沒有關係,信仰上,卻可以很密切,因為他應該象徵我們的信仰表達。

        但是,又到個人層面,你自己如何實踐信仰,才是重要。聖神拂照每一個人,又隨這時代起舞,如果每一個「我信」都有同樣的趨向,代表「我們信」的教宗也會是這個趨向,而不是反過來思考的。

          選教宗,有《教宗選戰》那種人的部分,但更天意莫測的,是聖神的風。誰當教宗,作風確有不同,政策自有偏向,但教會不是一人的教會,不是民為重的教會,教會,隨聖神的風飄揚,但這說法又太虛了。

        所以,講完等於沒有講,中間的張力,人心與天意的互動,叫我們要關心,卻又不要論斷,要相信與盼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