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完上野千鶴子的《裙子底下的劇場》,作者寫於1989年,今天看,仍然不過時,啟發了不少想法。人的觀察力,從觀察中分析出來的東西,真的腦洞大開。
其中一點,在沒有洗衣機的年代,一家人的衣服穿多久才洗,決定權不在於個人的感覺,而是亞媽。因為,亞媽要手洗衣服,她的工作量,限制你的清潔度。在此情景下,家人的連繫是無法割斷,不是因為舊日的人情感特別深,而是實實在在的連繫,在物質條件的限制下,你衣服留下的痕跡,很難不經媽媽的法眼。
到了今天,洗衣機不會過問你的一切,半夜時自己開一轉機,衣服的主動權就在你手中。
二、
看實體書的時間急劇減少,兩個原因。
先是手機看流行小說太方便,而習慣後,帶書在車上看的習慣就流逝了。最近帶回一本書,在車上看完手機,拿書出來看,不用三分鐘,手機震動,又拿出來看。來回三次,就變回看手機了。
在家又如何?看了十五分鐘,眼睛就開始有點累。先是年齡問題,再來是手機可以把字放在好大,已經回不到書原來的字型了。
看書的熱情固然消退,但更決定性的,是硬件的限制。
三、
昔日在家工作時,我會在電腦上開兩個視窗,一個是工作,一個是劇集,然後可以一邊工作一方看劇集。一般來說,是處理一些沒有那麼需要深度思考的工作,同時粗略地看劇情而已。
自從有了串流平台後,習慣了大電視,就回不了那麼的小格。
然後,買了無線耳機,就開始了聽podcast的日子。
好似自己揀,其實是物質進化下的選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