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是處境性的,如果是父母,你必須為初生嬰兒做一個自己覺得正確的決定,如母乳還是奶粉,如穿什麼衣服。因為嬰兒做不了決定,你不得不做,這是處境使然。
由於子女還小時,他們根本不能做決定,父母自然會為他們做決定,這是必然。當中有兩個要考慮的:
(1)
父母是否意識到,自己做的決定,不一定是正確的決定;
(2)
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代子女做決定,是否逐步歸還子女身上。
教養主義不等同教養。教養是中性的,因為人總會覺得自己的做法是正確,也想自己關心的人做正確的事,這就是教養,可以好,可以不好,沒有必然。
教養主義卻是堅持自己的正確,並且強制別人接受。最常見的情況是:
l 父母覺得子女適合讀醫,向子女提出建議及協助,這是教養;
l 父母覺得子女適合讀醫,強制子女讀理科,幫子女填埋JUPAS,這是教養主義。
當然,今天強調個人自主,大部分父母不會用這麼直接方法來施行教養主義,往往曲線一點。
教義主義不一定是父母對子女,許多人都是教養主義,就是堅信自己經驗過的就是真理,把它普遍化,黃子華經典笑話「最衰就係條魚」,某程度來說,都是教養主義的變奏。
個人觀察,大部分人都不習慣先思考「本質」問題,如人活在世上的意義,如何看生死,如何理解人生只有一次等等問題,只是思考「存在」問題,卻又把「存在」得來的判斷,視為本質,就是教養主義背後的問題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