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i Wong出短片講自己為什麼不回母校分享,談到自己在學校不愉快的經驗,被老師話係雞,即使引來千萬迴響,不少人都留言分享自己相類似的遭遇。同時,也有人留言:「我都係xx學校校友,我自己的校園生活很愉快,沒有妳的經驗。」
我:「為什麼會這樣留言?」
仔:「爽囉﹗」
我:「你自己沒有被老師折磨,不代表別人受的折磨是不存在,留這樣的話,有何作用?「
仔:「爽囉﹗」
我:「有冇諗過,這樣說相當冒犯人?」
仔:「唔知有冇,但係爽囉﹗」
我:「爽乜鬼?」
仔:「就係想被看見,就係想講嘢,在熱門POST下面寫,就會被人睇到,就可以講囉,就係爽。」
兒子啟蒙我的一個看法:大部分人是以情緒來判斷自己的行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最關鍵因素,是感覺。大部分人就是如此,只是在網上的行為更明顯。自己他打開這道大門後,我去觀察,真的如此。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講道理,用理性判斷事情,其實,許多時候,理由是後出的,自己的感覺是關鍵。
不妨自己也審視一下,爽是否很重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