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女兒生日,吃蛋糕時,不知怎地,談起我和太太的年輕時,太太找出一本相簿,是我中小學時期的相片。當中有幾張是別人的獨照,完全記不起,對方為什麼會給我,也許在那個年代,朋友是會交換相片的。其中一幅,相中人還簽了名,女兒問我,這人到底是誰?我看了好一陣子,真的想不起,完全沒有印象。
青少年期活在未有互聯網,未有智能手機的時代,要留下外在的記憶,靠的是沖哂出來的相片和文字紀錄,一般就是日記。可在年輕時,我們都相信自己的記憶力,而且那兩種方法,前者昂貴,後者費力,不多人真的做到很多。
最可怖的是,找到我預科的一張大合照。我讀預科時,全班只有13個人,非常小圈子,理應印象深刻,結果,心中默唸姓名,能夠說出完全稱呼的,只有一半左右。五個男人,包括我,只肯定三人的名字,有一個說得出名字,但有點懷疑是否記錯,餘下一位,只記得姓氏,名字無論如何,都想不起。
他熱愛音樂,沒有考級卻彈得一手好琴,預科時大家都很熟悉,到今天,已經退出了我的記憶迷宮。
這也是我感到老的力量。完整的人生不僅是當下的活著,還有過去與今天的我的連結,過去的我造就今天的我,如果過去是殘缺的,今天的我,也算不想是完整。
但人是活著的生物,受限於日益退化的肉身,記憶不能非恆保鮮,某些部分就是會朽敗,脫離原來的位置,流入未知的河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