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掌握的是:福音是以耶穌生平事實為基礎的信仰反省,而非耶穌生平的紀錄,更不是一本耶穌傳記。
由耶穌完成他的人生旅途到福音的寫成,中間經歷的是:
1.
宗徒宣講:他們按耶穌的教導以及他們目睹耶穌的奇蹟,用來向其他人宣講,讓其他人明白耶穌是天主子,祂帶來喜訊,我們聽從這道理,就得救。宗徒在現場用演講方式傳教,不是由頭到尾說耶穌的人生,我們推想,他們是在現場,按情況引用耶穌的言行,說明要說明的道理。
2.
群眾紀錄:宗徒宣講的內容,被不同人紀錄下來,這部分今天無法考究,我們推想,在這幾十年裡,有心的跟隨者努力搜集宗徒宣講的內容,還分門別類地,歸類為「言論集」和「奇蹟集」。這類作品同樣不以時序來紀錄,反而按類別來編寫。
3.
聖史成書:今天最早成書的是《馬爾谷福音》,大約成書於公元70年,而耶穌離開人世,大約是公元30年。換言之,第一部福音的寫成,距耶穌離世,有四十年之久,最後成書的人,肯定不是目擊耶穌生平的人。有理由相信,福音的成書,是在信仰團體裡,大家按團體信仰反思的需要,把手上有的資料,整合出來。當時的思路,固然有時序的意識,卻不是今天寫傳記的考慮,要考究出耶穌的一生。就如《馬爾谷福音》,最初的版本,既沒有耶穌的出生,也沒有耶穌的顯現,整本福音就是尋找信仰的人,反思耶穌身分與自己信仰的關係。
簡略介紹福音的成書,目的是讓大家明白,福音的性質:
1.
福音不是虛構的,不是出於幻想或思考,而是基於耶穌基督的言行,在這層面上說,福音帶有歷史性。
2.
在耶穌言行的基礎,有多少細節是在傳播的過程,後加進去,我們無法完全辨別,但這些「改動」,都是傳遞過程中,信者嘗試更好說明信仰的努力,不用視之為「不符史實」,某程度上,這些反思,都是我們信仰內容的一部分。
正如新約聖經學者白朗神父談「三王來朝」,他認為這不是歷史事實,但他同時認為,我們不應因此大聲說這是「假的」。正如每個人嘗試反思自己一生中天主的臨在,是否全是「事實」呢?「三王來朝」可能是在傳播過程中,信者加進去的「情節」,但這個添加,也是信者自身對信仰的反思,當中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意義。
為教導別人的導師來說,需要好好拿捏這個微妙的平衡,採用福音內容去說道理時,不要把內容說得太實在太硬,卻又不要視為自己任意發揮己見的工具,而要抓住這些事件裡的信仰真理,就是要下工夫的地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