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讀「讀者反應理論」,提及一句話,類似「課室內有同一本課本嗎」,意思是每個人讀同一本書,各自可以讀出不同的意思,所以作者意圖不重要,重要是讀者讀出了什麼。
聖經的問不是這樣,雖然也有其相近之處。基督宗教的聖經,並不是一本固定、完整的成品,它更多是一個概念,即相同信仰的人,相信有一系列作品,盛載了我們信仰的準繩,但它不是具體的一本書。
我們相信保祿寫給羅馬教會的一封書信是我們信仰的標準,但這封信已經不存在。今天我們讀到的羅馬書,並不是保祿親手寫下那一本,而是經過好多手抄寫過的版本。如果保祿在公元50年寫成,而今天最古老的聖經,大約是公元300年左右,那麼,公元300年的版本,是經過250年抄寫後,留下的版本。
由於教會在公元一世紀,已經確認羅馬書是聖經的一部分,所以,有理由相信,大體上,我們讀的羅馬書,內容與第一世紀教友讀的,是一致的。不過,又肯定,不是完全一樣。
最典型的是《馬爾谷福音》,大部分聖經學者都相信,這福音最起初的樣子,只是今天的十六章八節,往後那幾節,相信是稍後出現的。那麼,不是原來版本的,是否聖經呢?
是的,因為教會接受它。這又是另一個張力:聖經規範教會,教會掌握聖經。這是另一個可以繼續講的。
回到聖經,今天我們手上的聖經,是由原作者的作品,經好多人抄寫,再經某些人或團體編輯,然後又再抄寫,而又根據這些抄了好多次的版本翻譯過來︱才成為你手上的聖經。
這是一本經歷了許多人間的一本書,只是透過這些歷史的痕跡,仍然可以領受聖神的氣息。
Photo by Joel
Muniz on Unsplash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