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知識(12):共融

 


要明白的是:基督徒的使命是發揮自己的神恩,同時幫助別人發揮他的神恩,以求人類全都圓滿地,與別人一起成全自己。

彌撒是「共融」聖事,我們應該在禮儀裡體會到一份「共融」。什麼是「共融」,最核心的標記,是聖三,也就是說,三個不同,同是一個,三位一體的道理。當然,三個不可以是一個,一個不會是三個,所以這道理有很多發揮空間,也不是我這裡想解說。這裡想說的是:共融的意思,就是截然不同的人,能夠成為一體。

現實裡,獨立個體的自己,不可能與其他人成為一體,但我們可以透過領受聖體,想像自己是在基督身體內,而其他人也在基督身體內,我們就成為一個身體內的肢體,這正是保祿所說的。雖然物理上不可能,但思想上可能。香港足球隊出賽,為他們打氣的球迷,在最興奮的時刻,人會忘記自己,在大我中昇華。近年很流行的「命運共同體」都是這種「共融」的另類表達。

為什麼我們說教會是「共融」的教會?因為這是教會存在的意義及本質。如果天主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召叫,而只需要回應天主就足夠,其他人與我們就沒有意義了。不過,人的經驗不是這樣:我們想與其他人有一份連結,由親情到愛情,由家庭到國家,能夠與別人契合,感覺成為一體,確實有難以言喻的喜樂。

所以,人的使命不是為自己,更是為天主,這個為天主,就體現在我們與其他人的契合。為什麼天主經的第一句,要尊天主為父?為的是要我們意識到,當我們如同耶穌那樣,真實地感到天主與我的關係,如同父子,那麼,我們就可以視其他人為親兄弟姐妹,即使他們不接納耶穌,耶穌仍然會為他們而犧牲。

「共融」未必是難明白的道理,卻難以真實理解及實踐。人類走到今天,我們有連結的意識,但這意識,更大作用是排斥不連結的他者:種族對立、國家攻伐,都是意識到相同者後,對不是自己這一群的人,對立攻擊。

「共融」不是這樣,而教會應該更圓滿地實踐自己這特質,擁抱所有人,不設條件、不作批判,甚至在擁抱中受刺傷,仍然願意。讀到這裡,再想一次「聖三」中的同與不同,這種完全不同卻是一體,正是教會奔赴的目標,而我們每一個信仰的人,都應該致力走上這條路,艱苦地走下去。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