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感到,自己想與其他人有連繫。人是活在關係中,而連結別人的關係中的感覺,就是愛。親情、友情、愛情,全都是愛的表現,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元素。
有關愛,令人變得複雜。人是獨特、尊貴、有價值,我們都強調人要有自我,要做一個完整的自己,不要依附別人。同時,人要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必須與別人連結起來。最微觀的,是兩個人的完美連結,就是婚姻關係,「二人成為一體」,我們渴望有另一個人,可以徹底開放自己,透過完全放下自己,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宏觀來說,人渴望與「人類」連結,完全融入人類中,如不少人參與「普世青年節」時,與一百萬人一起參與一台彌撒,那種普世的共融性,令人昇華。
愛很重要,因為愛令人成為真正的自己。
愛很難,因為人的獨特性,令我們很難與別人連結起來,愛就因此變形,佛教直接說「由愛故生怖」,就是這道理。當我們無法真正放下自己,與另一個人連結起來,這種愛,可以變成佔有、迷戀、控制、情緒勒索,沒完沒了。
所以,我們日常的愛的經驗,不是愛德。保祿說的愛德,「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13: 7),這是一種徹底的開放,完全的信任,是我們都做不到的。這裡談信、望、愛三德,都稱為「超性德行」,原因是人要完全相信、盼望、愛,只靠自己是做不到,必須要喚醒內心源自天主的神聖,才有可能做到。
愛德的困難,更在於雙向。你願意對另一個人「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如果對方不能回應,就不算是一種完整的關係。所以,人先與天主建立這份愛德,在這個基礎上,即使其他人不能同等回報,愛德仍然能運作。
真正愛德的標記,就是天主聖三,即三個不同,完全共融。這是難以明白,卻令人嚮往的。在生活裡,我們要實踐接納,包容別人,相信別人,盼望別人,忍受別人,同時,不要放下自己,仍然做自己。在矛盾中,成聖自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