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的15分鐘

 


前一陣子,陪太太去看話劇《隱若同棺》,劇終謝幕,導演出來,非常年輕。

好奇這個年輕人是如何過生活。要導一齣話劇,要付出的心血很多,但肯定不是一份可以養活自己的活。那麼,她是否有正職?在今天香港,有一份正職同時要導一齣話劇,究竟如何?

完成表演,相信導演內心都很激動,人生一個里程碑,但是,跟住去邊度?

昨天看MM短片,介紹全慧利,拍REEL,最多人睇的一片,530萬。

530萬人睇過,成就吧?然而,在今天的處境,這是真正的每人15分鐘,而且還縮短到30秒、半分鐘。真真正正,你有機會成為真正的明星,30秒,就消逝,轉眼沒有人再看你。

不過,你還可以再拍下一段,下下一段,但再多觸目,都可以沒有下下下一段了。

欣賞全慧利享受這一切的一切:自己的努力得到注視,自己真的喜歡做這回事。有每人的15分鐘重要,但她覺得,自己真的做自己,更重要。

又是前一陣子,陪太太去聽合唱團。這是自己友的表演,每位合唱團成員要認同若干票,我們就是捧場買票入場的友情支持者。

看畢,一家討論,大家都同意,花二千多元,得到屬於自己的15分鐘,好值。人生一世,有多少機會在大會堂演奏廳表現呢?雖然不是自己一個,還是非常難得的機遇呢。

雖然不夠理想,但我覺得,這個世代,確實多了機會,讓我們做一回「自己」。昔日,這個「自己」要很卓越,才可以呈現出來;現在,多了不同的可能性,平凡一點的自己,也可以有自己,做自己,活出自己。

反過來說,我們有多少人,可以找到自己,接受自己不是韓團舞者,仍然可以享受跳舞;不是海明威,還是享受文字的溫度;閒來做一個小手藝,就寄托人生,享受細節呢?

要教育下一代,是力求他們走向公眾的卓越,還是享受自我實現的15分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