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鎖》

 


          有關這本書的內容,太多人談,書是好書,無容置疑,大家快快去睇吧。這裡談談周邊。

一、

          全書內文439頁,家裡三個人接動看,兩星期內三人都看完了,因為寫得很順,相當容易讀下去。書是我買回來,但是女兒搶先讀,不知道是否與她下學期修讀作者的科目有關。太太第三個接手,都是一口氣讀完。可惜,兒子沒有興趣,不然可以家庭討論。

二、

          書中談到作者尋找兄長中學時的同學,結果找到其中一位,而這位「同學」,正好在書出版時,出了一個FB Post,談及此事。我看post時,不知道他指的是什麼,但讀到那一段,即時知道那一間學校。

三、

          全書涉及作者家人的私生活,我不知道作者是否得到家人的「知情同意」,還是視這是一篇專題報導,她謹守報導者的立場,只寫出她所見所聞呢?我覺得後者,因為她沒有寫自己見不到的部分。

          抑或,根本不應視之為一個「報導」呢?這就是一個女兒的書?只是剛好女兒又是記者。

四、

          女兒先讀,她說好看,「但好重複」,我心想:重複就唔好睇,點解又好睇。到我看時,確實有相同的感覺。因為核心事件只有一件,而好可能作者是在不同的時間寫下初稿,所以就這個父母兄三人組的情況,重提了好多次。即使如此,事情的發展仍然是寫得好生動,感情好到。

          好看,但好重複。

五、

          太太細看有關作者兄長畫作的部分,而我基本上是飛過了。我看到作者要直面父子對自己沒有什麼感情的情景,同時要「陷害」兄長,非常感慨,一路睇一路唉,亞女就報之以白眼。

          同一本書,其實不是同一本書。

六、

          把自己的家庭寫出來,又或我們去瞭解作者的家庭,最重要的是:反思自己的家庭。從書中的敘述,作者也有此意思,就是透過書寫自己這個典型又極端的華人家庭,給予其他人力量。話哂事的亞爸,無力的亞媽,患精神病的兄弟姐妹,不健康的親人關係,這一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要面對,有些沒有作者家那麼嚴重,卻有不少更極端。

          無論輕重,這個家庭都會對我們有啟發。

七、

          作者在《文字欲》中已經寫過蘇太,《家鎖》再寫。從我的角度來看,蘇太就是一個天主教徒的好榜樣。宗教不是成為規條,而是動力,她能夠愛人,而且這種愛是真的為每一個人的實況,只是在她兒子身上,更聚焦。蘇太讓作者身上感受到那份愛,就是傳教,不是每一個人都要入教,我們才盡了基督徒的本份,甚或說,如果把人拉進天主教,讓他們感到信仰的無情,可能更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