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唔成書,點算?


          陳淑莊在台灣開了一間「紅棉」私房菜,榮登台灣美食榜「500盤」第二位。

          一看到這消息,我的第一反應:學校教育,從根本上要改。

          三十年前考預科書院,最常想、最常對學校講的,就是:「你讀唔成書,點算?」當年這句話,含意是你要讀得成書,你要在考試中打敗其他幾萬個同學,你要入大學,你要讀神科,不然,你就是讀唔成書,你就沒有前途。那時候,我都是年輕人,自身最強烈的感受,就是知識改變命運,如果不是讀到大學,自己如何掙到這薪金?如何在這個「老師」的社會身分?

          可活多30年後,社會也發展了30年,看多了,對教育是什麼,觀點不同了。

          陳淑莊好明顯是非常叻的人,不然當不上大律師。可在人生際遇中,再也當不成律師。如果我們把教育all in在事業前途時,當這個學生因不同的遭遇,不能在這一點上自我肯定,他的一生就岌岌可危。

          今天學童心理問題嚴重,正是這種取向。

          同時,叻到好似陳淑莊,即使到了50歲,仍然可以重頭來過,在另一個領域創出佳績,其實不用學校這個組織做太多工夫。同理,今天的尖子,真的是學校培育出來的嗎?

          今天學校最根本的問題,正是目標錯誤。整個社會仍然迷信於學校養尖子,對每一個學生仍然問我當然那句話:「你讀唔成書,點算?」大家沒有想的是:教育要處理的,正是讀書以外的事情,而那些事,才是真正跟足學生一世。

          學生可能做不了醫生,但他還是要與父母相處,結交朋友,要考慮拍拖結婚生仔,要管理自己的財務,要懂得處理不同的人生困難,要有自己的藝術品味,要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其實,就是智育以外的德體群美育吧。

          真正叻的人,也要懂得與別人相處,也會有中年危機,也可能投資變投機。但是,我們不理這一切,就是考試考試考試。

          如果一個做平凡文職的人,能夠去聽deca joins,與幾個人成為無事不談的好友,即使工作很困難也不會失去自信,並且在多年後,能夠與母親和解,老去仍然能夠感恩,而這一切,都源於他在學校的學習,這是否更重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