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即內容

 


          很推薦臉書專頁「麥力」,完全開拓了自己的眼界,它報導天主教的世界新聞及訊息,如果不是有這個專頁,我一世都看不到。

          就如今天想談的,正是麥力其中一篇文章:「德國神學家:退教風潮與信仰語言的裂縫」,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德國有退教潮,數字很明確,因為他們有「教會稅」,你是天主教徒是要交稅的,所以大家都會明確退教。不少人認為退教是要交稅促使,但神學家指出,「那些對基督信仰核心訴求的表述──如救恩、罪、赦免等──#往往與人們的生活經驗脫節,成為難以理解甚至毫無意義的詞彙。當這些信仰語句不再在生活中『#能被體會與內化』,人在理性或情感上就缺乏關聯,自然較容易退出教會。」

          其實,這就是大家在彌撒中聽講道的日常經驗:「所以,天主卻在無形中帶領我走向光明,帶來豐厚恩寵。透過在生活中視這為自己使命,透過這份恩寵讓自己、讓他人、得以走向聖化,也求世界與教會共融。」

          這段說話有沒有意思?很有意思,也很沒有意思。它指出人在生活中,可以憑天主的愛去改變世界,讓自己成為世界與教會的橋樑,一起建立美好的未來。但是,這些用語,在彌撒中,大家聽得滑了,沒有任何觸動及感受。

          因為,教會原來的語言,與我們生活中的語言,有一道深淵了。

          今年考總考,其中一題問題,要求考生向外教人說明教會對某一婚姻倫課題的立場。題目標明是向「外教人」,就是要求考生用日常語言來說明。今年考生的表現是及格以上,因為大部分真的幻想對方不是教友,從而解釋。

          正因為嘗試這樣做,考生就意識到,自己的解說,並不能打動外教友。我心想,其實也打動不了教內人。

          信仰的內容是不變的,但在每個時代,要把這些美好投進每個人內心深處,語言的冼鍊是我們每一個期盼傳播信仰的人,都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