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場不久,很後悔,早知睇《暴蜂尼亞》。
不是《女孩》不好看,而是先看了《世外》,人生百苦,又來一個無解的原生家庭之苦,頂唔順。考慮回復老土做法,都是先看看內容大要再入場。
入場之前,亞仔先看《左撇子女孩》,兩齣戲都是女孩。我問兒子《左撇子女孩》如何,他說是低配版《一一》,導演好明顯向楊德昌致敬;我看完《女孩》,回來說,這就是低配版《千禧曼波》。
這樣說兩齣戲,不是指兩齣戲不好,只是它們參照對象太高階。
新導演來說,舒淇攞獎也不是沒有道理,確實拍出想拍的內容了。我自己最感動是最後一幕,真的做到畫面說話,愛恨交集,都在吃麵與眼淚中。
可有些場面,特別是年輕演員的場面,就有中學話劇感,想起《童年往事》的小孩子,想起《千禧曼波》中的群戲場面,更覺得侯導是如何可以導到這氛圍情景,神奇。
至於電影本身,就是我最不想看的那種無解之苦,人生之苦。人生許多時候就是這樣,每一個人本身的扭曲與限制,就是痛苦的來源,而在家庭裡,孩子就是完全沒有權力、制衡力的個體,要100%承受家長的扭曲,這種狀況,很難受。
即使暖收,但是傷害就是存在。據說電影是舒淇的半自傳,那麼,真正的結局是大暖收,但舒淇還是要拍一齣戲來自療,可見,傷害只能醫療,傷痕不能消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