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條路


教會初期的靈修作品中,經常都有人生二路的寫法,即一條是生路,一條是死路;一條是愉悅之路,一條是幽暗之路。今天放榜,其實我們的社會,也是在敘述兩條路,給年輕人。

一條叫做香港精神的路,也稱為死路,或者更準確一點,死蠢路。我們說香港人拼搏努力,不畏艱辛,有冒險精神,默默耕耘,成就這個傳奇的城市。我們說只要腳踏實地,未來總是有希望的,因為這裡是有很多機會,留給願意努力的人,所以有劉德華、謝安琪,以及各個講這番話的老餅,同時,我們有最佳反面例子,叫做神童輝。年輕人,讀不了書也要再讀,捱不過去仍然要再捱,因為這是份信仰:總有一天,你的努力會換來幸福的。

另一條路,也是香港精神的路,也稱為搵食路,或者更準確一點,搵路數。它敘述另一個香港故事,就是機會,不是等努力的人,而是等古惑的人。炒一轉可以富貴,再炒一轉可以過世,當然炒焦了可能就一世,但是人無橫財不富,即使代價可能是橫死。炒賣也要有資本,拋個身出來賣,援交也好,攬枕也好,都只是求財。也許這條路有太多的失敗者,但是我們看不到,只看到一種叫做「獲利者」,或者叫座不叫好的,周秀娜。

實情是,兩條都是鴉片之路,都只是「我有一個夢,不會有成功」的麻醉藥。這個城市,快樂地工作的人,有幾個?踏實地工作,又能保持人性尊嚴的人,或是仍然有其他生活的人,有多少?手上有一千幾百萬而有心滿意足的人,又有多少?你當然話自己會滿足,因為你無;到你有時,城市會告訴你:還有很多。

不是考得好考不好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自己樂意走,喜歡走,走得起勁的路。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