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止編輯咁簡單

多年前上高夏芳修女的課,聆聽她解讀《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大開眼界,特別是分析《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的結構,讓我們知道,原來第10章是全書的轉折點,而在此以前,福音的敘述以記事為主,第10章以後,就是以記言為重。也是由那一課開始,我才真正意識到:每一卷福音,是一本完完整整的書。

大家閱讀過去幾篇有關歷史批判法的小文,看過源流批判,見過類型批判,很可能也會有一個印象:原來所謂福音,就是炒雜錦﹗源流批判讓我們知道,福音的寫成是有其他的成文資料作參考;類型批判又讓我們明白,福音內容可以分拆成一個又一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是針對當時的處境實況而寫的。這麼說,所謂聖史,不過是一個修修補補的工匠,或是做併貼的手工藝而已?

也就是反思這個問題,就有編輯批判的學說出現,為聖史等新約作者平反。編輯批判並不否定新約作者運用前人的資料,採用源流。不過,編輯批判更在意的,是新約作者如何運用這些資料。我們相信,新約作者有自己的處境,因此他們在寫作時也有自己想達到的目的和主題。

如以《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為例,如果我們只是在主日聆聽一段又一段的福音,未必能夠把《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與其他三部福音分別開來,更不要說看出其中的風格特點。可是,你如果翻開《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的第一頁,看到「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11)這一句,其實就是整部福音的重點:究竟耶穌是什麼人。你一直讀下去,經常會看到這句話:「這人究竟是誰?」有點偵探小說的感覺,而這正是《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的特點,讓人一點一滴到認識耶穌這個人,就是我們的默西亞基督。

這種懸疑的手法,是《馬爾谷福音》(《馬可福音》)獨有的,與其他三部福音大大不同,也正由於福音的作者有這個意圖,所以在編寫時,就把整部福音分成兩個主要的部分,分別是以行動為主,和以言語為主。在第十章以前,福音是以耶穌的行為來讓人不斷反省祂的身份,而在第十章把身份揭示後,就需要以耶穌的教訓,讓人明白默西亞這身份真正的意義。

要三言兩語說明整部福音的結構,並不可能,所以我就此打住,因為這裡要解說的是:每一部新約經卷的作者,都有自己要表達的東西。雖然他們並不憑空創作,各自有不同的源流或類型故事在手,但是他們仍然是巧手的裁縫,要把這些天國的喜訊,按照自己的處境或意念,綘合得絲絲入扣,而編輯批判要做的功夫,就是重新看出這些作者的心意,明白他們不是單純的收集者,更是別出心裁的好作者,把基督的福音,用自己的方法,再一次呈現出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