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任教預科的中國語文及文化科時,其中一卷是「小組討論」,討論的題目間或是時事問題,而學生對於社會問題的標準解決方法是:教育。年青人吸毒如何解決?加強教育。援交問題如何處理?多加教育。
且不談學生老是以「萬金油」式答案來敷衍老師,從根源來說,教育確實是重要的,如果學生能從知情意行四方面,得到培養,當他們離開學校後,對不同的生活、人生問題,應該是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與判斷。
問題是:關乎人生的問題,在學校中,真的有教育嗎?不是標題式的「不可一不可再」,也不是交貨式的「中學生應否談戀愛」辯論,而是在知識上、感情上、理解上及行動上四方面,切實地瞭解問題的生命教育,我們的學校,有嘗試過嗎?
因此,看到報導,台灣松山高中推行的生命教育,是「國英數主科主動讓出五小時」,讓學生可以上生命教育課,確實有點感動。要知道,今天的學校已經難以實踐育人的效能,各個持分者的眼中,往往都只有數字:中英文班的比例、考試的合格率、A的數目、增值的分數……生命教育這不著邊際的玩意,成果要到學生離開學校才知道,為學校的存亡沒有半分好處,即使不佔用教學時間,也不知有多少學校有興趣搞作;還要佔用主科的學習,真的門也沒有。
在我讀書的時代,學校雖然只是停留在口號上,還會說自己要培育學生的德智體群美,並以此為身份象徵。今天呢?你看看學校大門前的橫額,全都是本校成績如何如何;讓路給生命教育?不把這玩意趕上絕路,已經對得著良心了。
留言
Teachers becomes "workers" under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y become number crunchers like a mana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