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兩不干


二十年前,自己初出學院,在某連鎖集團的中學任職。工作兩三年後,對校長多有抱怨,而且,不是我一人如此,而是眾人皆然。大家的共識是:校長?不如去做CEO啦﹗
 當時的校長在教師會議時,很坦然地說:大家跟住我搵食,最重要是識做。那是我第一份老師的工作,當時相當純真,對這種把樹人大業視為「搵食」的言論,非常反感。還有是不屑於他要求我們弄虛作假。當時的學校初行「校本管理」(SMI),要求每一科、每一個部門都撰寫計劃書,既是自身的計劃,也讓家長可以了解學校的發展。當時的校長在宣布計劃的同時,還加上這樣的溫馨提示:我已經把幾份其他學校的計劃書取來,你們抄襲就成了,而且不要只抄一份,要做點綜合的功夫﹗
 那不就是明刀明槍地作假﹗一眾老師大感不滿。一方面,大家覺得這些計劃書是很無聊,寫來的東西不見得真實反映工作;一方面,大家又覺得抄襲本身很不要得,因為這變成完全是假的。
 二十年後,讀到他報一位老師為輕生老師而寫的一篇文章,卻令我感到,當年的校長,其實充滿智慧。
 在文中,那位老師談到今天老師的最大困境,是「真的要變假,假的要變真」。相比二十年前,今天的老師要做更多文件,但是大家又心知肚明,這些文件近乎謊言。舉例來說,由於每幾年就會有一次的教育局評估,很多學校要求老師就每一個活動,都要有活動目標,而且要有一個測度目標是否完成的方法。這一套明顯由商業而來,也就是完成配額的做法,問題是水土不服,在學校就變成很荒誕的做法。
 首先,商業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賺錢。任何要達到的目標,必然可以換算為金錢,因此才能正確地計算。也由於計算容易,我的一些商界朋友,工作是可以很自由,上司不會逐項小事要你達標,不過,一年的預算你做不到,就請你另謀高就了。
 應用到學校,學校沒有什麼工作可以換算成金錢的份額。沒有金錢這個客觀而公認的準則,那要用什麼客觀的標準,來判斷學校的成與敗呢?
 絕大部分的前線老師都知道,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教育工作的核心,本來就不可以量化。品格的陶成,價值的建立,不是我們用三兩個數據可以判斷出來的。也就是說,意圖單純以客觀標準來判斷學校的成敗,本身就違背了教育的意義。
 可惜,有道理沒有用,老闆才是硬道理,教育局是所有官立、津貼學校的大老闆,它堅持玩客觀,大家不能不落場陪跑,卻又心知肚明,這是假的。即使以最能夠反映學生學習表現的公開試成績,我們也要明白,這與收生的關係很大。收到好學生就有好成績,是行內的共識,如以此來判斷,並不客觀。
 由於大老闆的強烈要求,加上出生率下降的問題,殺校成為巨大的陰影。在這種處境下,不少校長就心慌了,於是各式各樣的「客觀評估」蜂擁而出,學校進入數字瘋狂的狀況。
 明乎此,你對於校長要求教師「關注」訂飯盒的數字,才不會感到奇怪。是的,這幾年,不少校長患上了數字症,就是一旦和數字有關的事宜,都很緊張,都渴望增長或下降。訂飯盒的人少了,數字下降了,擔心;記缺點的人多了,數字上升了,又擔心。
 很可惜,校長所擔心的,又真的只是數字。如記缺點的人多了,校長往往並不是深入了解原因,究竟是學生素質變差,還是什麼道理,那些校長覺得管不了,他能管的,是盡快把數字降低。於是最簡單的方法是:把記缺點的標準降低。本來欠功課五次要記一個缺點嗎?那就變為十次吧。再不成,變十五次,二十次。
 認識的教師朋友,他班中的一位同學,有一百個缺點,原因是學生嚴重違規,本來應該記大過,可校長不喜歡有記大過這紀錄,就大過化小,變成大量的缺點了。
 校長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呢?因為教育局的「外評」(最近又改了其他名堂,不過本質無變)。「外評」,就是教育局派一些外人來評估學校。這些官員或專家,可能從來沒有聽過這學校的名字,更不認識學校任何一個老師或學生,卻可以在幾日的探訪中,判定一所學校辦得好不好,依仗的是什麼?
 就是文件囉。
 你的報告有沒有錯字,就顯出教師有多少認真,行政系統多強大;你的進度表是否前呼後應,交功課的日期是否按你計劃書中的日子行事,就讓官員知道你的教學水平;你辦的活動有沒有明確目標,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是否達到目標,就可以看出你課外活動有多成功了。
 總之,是文字與數字的合理性。
 很可惜,真實的學校不是這樣,真正的教育也不應該是這樣。如果我們要創意、要思考、要批判,學校的教學與活動,就絕對不可能是按計劃行事,也不可能是一個活動一個目標一個成效的。
 更重要的是,教師不應該把時間花在那些文字的合理性與數字的增長上。教師應該時常與學生一起,與他們一起成長。
 結果,就是這一切,把老師逼向精神分裂。真的,老闆不理會;假的,老師不想理會,卻變成自己工作的主要部分。
 講到這裡,我想解釋,為什麼我有點佩服那位校長了。因為,他深明學校商業化之道,就是不僅採用數字管理一切,還要學懂做假帳!正如我們社會上的大部分企業,都會聘請專業人士來「做數」,以應付稅局,當年的那位校長,不就是叫我們土法「做數」,應付無謂的官員後,就可以真正做一位老師嗎?
(原刊於<文匯報>,2010/5/2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