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叠利

        看貧窮系列,有父母預算要花幾百萬來栽培自己的孩子,因為知道孩子未來要面對很大的競爭。
        搞什麼鬼?有幾百萬,還競爭什麼?
        按黃子華的說法,父母就不應該花錢在教育上,應該把幼稚園的學費就拿去投資,做到畢菲特話的每年有10%的回報;小學也不讀,繼續把學費叠上去,滾下去,終於,到了別人大學畢業,你的小朋友,已經成了千萬富翁,不用競爭了,只要出錢請那些有競爭力的人,為自己去掙更多錢即可。所以,所謂擔心下一代的未來,至少從實效來說,唔WORK
        你可能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果小朋友變二世祖,那多多錢都會敗家。如果是這個思路,父母要做的,不是請九千幾個補習老師來補習,而是要小朋友捱窮。一齊唔好睇電視,一齊唔好打機,一齊唔好出街食飯,一個月去一次麥當勞。無生日會,三年先有一份生日禮物。真的這樣做,你同個仔講:「唔讀書……第日……會變乞兒﹗」這句話有說服力了,因為他見你讀得成書都咁淒涼,讀唔成書就不敢想下去了。
        在我還是小朋友時,父母說「你唔讀書第曰變乞兒」,我真的信;今天,難道小朋友真的還有這份純真,相信自己會做乞兒嗎?特別是他因為偷玩WII讓你捉個正著,然後被你這樣恐嚇,他還會信嗎?
        實情又是:中產階級的父母,很容易就有一些遺憾,有一個理想,有一份執著,希望在自己手上,也就是在亞仔亞女身上,完成。自己做不了學校的風雲人物,做資優生的亞媽,都可以彌補一點失落的心。
        如果只是生活上的小情小趣,這種補償作用也無傷大雅,看過某節目,小朋友拉小提琴成材,原因是爸爸小時候很想學而無機會,結果就在兒子身上開花結果了。問題是,今天不少父母要求的是中日戰爭般的賠款,幾乎要用槍指住兒女的頭,「你讀唔讀呀,再唔讀我開槍啦」。
        從另一面講,許多父母全力填子女成鴨,又是對自己處境不安的反應而已。自己讀了個學位,又讀了兩個碩士,再在公司做了十年,仍然覺得朝不保夕。於是,就覺得下一代要青出於藍,才可以在這個殘酷的世界,活得更好。只是父母沒有意識到:為什麼不可以先活得好一點呢?況且,即使上到位,真的就好嗎?把童年斷送了,最後還是不快樂,這樣的買賣,太不划算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