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在想像力

        這陣子和友人談到香港人的錢基準,也就是總脫不了以錢作為衡量事物的工具,彷彿金錢已經是一種普世價值。
        想起正在寫的「中國教會史」中,當中包括在十六、十七世紀,來華的傳教士。不少在大海中沒頂,卻沒有什麼值不值的感嘆。那些傳教士的人生基準,與我們截然不同。在他們的世界,沒有強積金、沒有退休、沒有醫保、沒有風險評估,只有一股狂熱。從來沒有乘船的經驗,只因為一個信念,就坐上巨輪,由歐洲飄流到印度、菲律賓、中國、日本。沒有LONELY PLANET的指導,連語言也是到達當地即炒即賣,他們卻只需要一種叫做祈禱的行動,已經勝過我們幾十以至幾百萬的存款或保險額。
        大概,是資本主義興起後,改變了一切。我們開始規劃自己的人生,用數字來設計和預估自己的生活,然後也因為數字的變動,令自己覺得安心與失心瘋。
        感慨的是,這已經是一種內置的基準,隨念而動,不容擺脫。自此,我們的人生不再有大氣魄,因為心中總有一個算盤,計好了得失賺蝕,卻無法品嚐生之甘飴了。
        因此,讀村上這段文字,別有感受:
    這種事情說起來可能真的會讓人感覺上了年紀,而且惹人厭,不過以前女孩子是不太說得出:「我絕對討厭貧窮。」這種話的。至少在我周圍的女孩子不會。我覺得她們似乎與其考慮錢的事,不如更在意能接受的生活方式。而且很多實際上也過著那樣的生活方式。……我們所追求的是其他別的東西。當然我想沒有誰會願意主動變窮的。不過那就像一種通過儀式吧,我們或許只能這樣無奈地想。而實際上也是這樣。實際上----這樣寫雖然非常羞恥----貧窮其實是非常快樂的。……那是跟錢沒有關係的事。說起來這就是想像力的問題。只要有想像力,我們大多的東西都可以克服。不管有錢也好,貧窮也好。
        送給在香港,願意過自己生活方式的人:雖然你沒有錢,但是這個世界,不一定要以錢基準來衡量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