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後

        小朋友的主日學有派對,派對中有禮物,禮物包括美麗而不好寫的鉛筆,間尺一把,還有一個聖誕飾物。
        我環顧一週,全場有近百位小朋友,也就是說,有近二百支鉛筆,近一百把間尺,消費了。
        我想99.9%的小朋友,已經有不止一把間尺,而鉛筆,中華牌是更加好用耐寫的鉛筆。可是,這是佳節嘛,大家高興吓。
        浪費是資本主義最大的美德,所以直到聖誕節,我家不斷都收到各種各樣「唔等駛」的禮物。
        大家千萬別誤會,小弟絕不是譴責以上的行為,我自己也買了六七盒巧古力送人,其他交換禮物等等都一一實施,絕無反社會的傾向。
        我想說的是,什麼叫做浪費,或者反過來說,什麼叫做環保,界線有時很模糊。
        節日,就當然是送禮物;禮物,就當然不會是白米或底褲咁實用(當然,真的有社福界送白米,也自然有人會送不「實用」的底褲),那麼,脫離了實用的功能的東西,是否就是不環保呢?我們又不是第三世界的災民,我們除了要有飯吃有衫穿,還要有心靈上的得著,而收到聖誕咭、聖誕禮物、聖誕大餐,不就是滿足了我們的精神實用需要嗎?
        問題是,用物質滿足精神,時常都出現偏差,例如兒子看到間尺時會說一聲「垃圾」,但是女兒看到聖誕飾物就歡天喜地,很難找到一個準繩。
        所以,我老是覺得,要環保,首先是要缺乏。人的本性就追求更好的享受,要人違反本性,只有一個方法:沒有東西讓你再增加享受,沒有物質,自然就會環保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