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靈之地

        雖然今天的末世論,不再採用居間之地的概念,不過在往日的神學中,有不少關乎亡者暫棲之所的說法,我們溫故而知新,不妨看看這些說法。
        在猶太人的傳統思想中,世界可以分為天與地,而人死後的世界,就是第三部分,可以稱為「冥府」、「陰府」(Sheol),後來也稱為「古聖所」(Limbo)。在猶太人的觀念中,「冥府」是較早期的思想,不同於地獄,這只是一個死者居住之所,不涉及審判與懲罰,這是一個臨時的世界,亡者在這裡只是如同影子般存在,還有的就是塵土,亡者在這個渡一種枯燥而無機的生活。我們可以視這個地方,是有關死後生命的一種最樸素的思想,因為當時只有亡者仍然存在的概念,卻沒有思考,究竟這個存在,應該如何,就是沒有想到生命價值的問題了。
        後來,猶太人開始反省,同樣是死去,難道善人與惡人,都要過這樣無聊的死後生活嗎?於是有人認為陰府應當在西方之地,因為太陽在東方,所以亡者之居自然遠離光明;還把陰府設計為四個山洞,罪孽愈深,山洞愈深,自然更加黑暗;反過來,義人就可以居於較光明的山洞,並且伴以流水,有點寫意之感。由此發展下去,煉獄、地獄的概念才走出來。
        後來天主教沿用這概念,發展出「古聖所」的思想,目的是要為古代的義人,謀得死後的棲身之所。這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在基督臨生以前的義人,究竟是往天堂還是地獄呢?如果他們直往天堂,豈不是不用基督的救恩?可是把他們送去地獄,又似乎不太公平。於是,「基督下降陰間」這句信經的內容,就衍生出古聖所的概念,這個字本來是指邊緣的意思,大概就是視這地方在天堂或地獄的邊緣,而居於其中的都是義人,不過他們還是要待基督下降而來,才能得救。
        也因此衍生出一個笑話:為什麼基督要三天才復活?因為古聖所的人太多,要花三天才救得完﹗
        古聖所還有第二層意思,就是指靈薄獄,這在拉丁文中與「古聖所」是同一個詞,但是作用就不同了。靈薄獄要解決的問題,是夭折的嬰兒,死後何去何從。由於原罪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不領救就不能消除原罪,不消除原罪就升不了天堂的思想,在中世紀的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於是就有人問:夭折的嬰兒,是否就會下地獄呢?
        於是就有靈薄獄這個神學名詞的出現了。所謂靈薄獄,就是在天堂的邊緣的一個地方,專收原罪未清,卻未有犯罪的夭折兒。究竟這是福地還是苦囚之所,不同神學家各有自己的見解,我們不必一一細究,因為到了廿一世紀,教廷已經表明:這只是神學家的構想,不是信仰的一部分。
        以上各個生與死之間的中途站,背後都離不開把死後歸宿位置化的傾向,也就是幻想死後的生命,要停留在某一個有特定目的的地方,卻沒有想到,死後生命的關係,不在何方,而是在於是否與天主一起。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