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


        前幾天在電視中看了茱廸科士打主演的「強復者」(The Brave One)。電影的女主角艾莉因一次街頭暴力而重傷,深愛的男友因此死去。然後,她安全感盡失,要買槍自衛,然後又偶爾地遇上搶刧,她在危急中開火還擊,把搶匪擊斃,由此,她開始擔任正義使者,殺戮街上的壞份子……我沒有看完電影,但是看到她誘殺一對在地鐵打刼的黑人時,深深覺得不同的角度的描述,事情可以完全不一樣。
        在日本推理小說中,類似的橋段很多,但是敘述的方式完全不同。如金田一的故事中,往往是主角遇上冷血詭異的凶殺案,並且一宗接一宗,最後兇手現形,原來他(或她)是多年前的受害者,一個長期心懷惡念的入魔者。
        基本上是相同的情節,可是當你先看到艾莉受傷受苦,認識到她的心理變化,她就不是心理戀態的復仇者,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了。
        認識一個人,由什麼角度切入,往往會有相當不同的認知和評價,中國人說「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恨之處」,確實充滿人生的智慧。見到別人可憐,加以同情,你往往會發現,他所以落得如此田地,自身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你看到一個人行為很討厭,就自然覺得其可恨;可你如果一早就認識他,明白他今天性格的形成,往往就會變得同情他了。可憐和可恨,其實只是一體之兩面,問題是你看到的、感受到的,是哪一面了。
        《間客》中,其中一個人物說自己死後的墓誌銘,要寫上「一個都不原諒」。我覺得這句話可圈可點,固然可以說所有可恨之人,全不原諒,也可以理解為:可恨與可憐,其實也只是出自我的角度,而對方真實如何,始終是他人的生命,不到我去原諒不原諒。心情變幻固然在我,也只能在我,與他人,實質無涉。
        願大家看破,放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