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的兒子


        由於工作關係,最近重讀龍應台的<目送>親愛的安德的序言,很有共鳴。
        <目送>的結尾這樣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至於《親愛的安德烈》,就是龍應台力求與兒子繼續保持聯繫的努力。書是成功的,但是聯繫本身?我覺得是失敗的。
當子女逐漸成長,身為家長的第一課,就是要接受他本來就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過去他任你點任你舞任你話任你掌控等等,只是這個獨立個體的意識未蘇醒,而不是他本來不是。很可惜,大部分父母會有錯覺,覺得那個聽自己支笛的才是本來應有的形態,而忘記了,我們的責任,是讓他們成為一個能自主自立的人。
兒子開始走到這階段了,於是教子進入一個更加複雜而難以一言以蔽之的階段。一方面,兒子繼續把衣服亂放不記得帶這帶那吃飯的姿態很難頂,另一方面,他有自己的穿衣配搭老是帶唔等駛的東西又覺得自己好有品味等等。什麼要教什麼要接受什麼是一時現象什麼是趨勢傾向,有時候,我都有點迷茫。
未到目送他的身影的時候,不過已經頭昏腦漲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