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光與影


        最近看追捕連環殺手的「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幾乎每一個殺手,都有一個很痛苦的童年。有些是遇上巨變,從此在心裡長期滴血;有些是受到父母錯誤的教育,演變成心理的疾病。
        我想是大概兩年前,兒子和女兒相繼因吃了吉野家的涷點而嘔吐,從此,我們再沒有一家人上吉野家了。即使我很理性地分析,告訴兒子,牛肉飯沒有問題,他的回答是:「我一聞到就想嘔。」
        有時候,與子女閒聊時,你會發現,可能只是你某次在某場合無心地讚了他一句,他就真的相信,自己是好靚仔、有型、比別人聰明;同樣的道理,你無法記起的何時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子女卻深深記住,自己的數學差過人、對腳好短、頭髮不漂亮等等。
        究竟父母的語言進入子女內心的機制是如何運作,我覺得是一種神秘的奧跡,不能夠明瞭,只有小心行事。首先自然是多讚少貶;既然不知道哪一句會入心,還是希望小朋友可以漸漸由父母的口中,得到一個正面的形象。另外就是減少使用本質性的論述。小朋友做錯事,可以責備,卻不要說「點解你生成咁曳﹗」數學不好就以題論題,不要老是說「你真的是少了條筋」,雖然,這一點我也犯上了。
        小時候留在心裡的東西,最要命是它有很長時間加以發酵,並且是在一塊仍未穩定的心田中。變數眾多,如果讓荊棘在此扎根,到了要拔除的時候,只怕會鮮血淋漓,痛苦萬分。所以,多撒鮮花的種子,不是更好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