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換與貶值


        文憑試放榜,市面一片昇平,原因是考得第2等的學生很多、很多、很多,而坊間智慧說,第2等就是合格,所以合格的人,很多。
        既然第2等是合格,那第3等不就是D級嗎?第4等豈不是Credit?雖然考評局秘書長也走出來說第4等其實是D,但是我們還是相信數手指的真實性,第4等其實是第2名,只是低於最高的一級。
        在這種對換心理下,今回的公開考試,皆大歡喜,倒是有點出人意表的。
        不過,有心人把高考的成績對照,發現並不能簡單換算,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把某一個ABCD的等級,拿來說等於1234,因為彼此佔的百分比根本不同。
        何況,文憑試是中六時考的,過去會考是中五,高考是中七,兩個考試的常模分佈都不同,根本不容易比較。
        最重要的是,現在的等級制本身的理念,與過去常模分佈完全是兩回事,這一點我在新聞中也好,在閒談中也好,發現沒有一個人注意到這一點。在文憑試中,如果考生取得Level 2,他首先不是去問這是否合格,而是找來考評局發佈的等級描述,當中會告訴他,這個Level 2 其實是什麼意思。以中文科為例,如果攞Level 2,意思是該考生都算不止文盲,識少少字,思考能力都算存在,離思想混亂還差一步,基本上識講野和聽得明簡單指令,做M記是可以勝任的。
        這算不算合格?
        當然,這些掃興的說話大家還是不要理會了,繼續在大減價後的好成績派對中狂歡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