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象


        消費型的社會,真相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感性感覺。你看香港的廣告發展就明白。今天,電視上的廣告,十居其九,不再談什麼產品的功能,連中原地產都玩感性行銷,你就知道問題發展到什麼地。
        然後,這種感覺型的取向,在很多人的心中生了根。我們都感性了。某一牌子的衣服讓我有別具一格的氣質,某一種婚禮的形式令我有不一樣的婚姻(最近的例子就121212的迷思),讀某一所學校令子女似乎進入另一階梯的IQ
        都是感覺。
        正如新聞所言,香港小四學生閱讀能力全球第四,但是動機就-----這部分不用再講,因為那種領先的感覺,最重要。實際上,我所認識的大部份人,都不會閱讀需要閱讀能力的書,為什麼我們要為閱讀能力高而高興呢?不要想,最重要是,那種領先別人的感覺。
        香港父母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問題,是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子女,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不見得特別有料到,也不見得異於常人,泯於眾人是常態,正如你與我,但是父母的幻象是:他總和別人不同的。然後,我們總是不經意地找機會去印證這一點,或是在不經意下向別人呈現這一點。
        為什麼要學這麼多東西?為什麼要進這樣那樣的學校?為什麼要去這去哪?我們難道真的擔心,他們日後會找到不工作,餓死街頭嗎?這一切,不過是由於那個縈迴在心的幻象,而沒有多少父母,願意接受,現在還是三、四歲的可人兒,到了十三、四歲時,不也就是滿臉暗瘡、毫不起眼而又行徑麻麻煩煩的青少年。
        我們總是在子女還年幼時,讓自己內心深處,各種美好的形象暗暗浮動。然後呢?就是消費式的投入,而正如所有的消費式投入一樣,穿着不會令你的氣質真的變成趙雅芝,在南極拍婚紗照不會令你倆變成楊過小龍女,同樣地,你的子女,最終都是蛻變成平凡的死靚仔,或者死靚妹的。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