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


        我想,今天的父母,總有某一個時刻,某一個念頭冒起時,覺得自己的子女,是否天才呢?當她三月個大就爬向玩具琴,妳懷疑她是莫扎特再世;當她一歲就曉得跑,你覺得他可能是新劉翔;兩歲背到「床前明月光」,你就開始注意他是否新一代詩仙。總之,你不僅相信每一個人都屬於自己的潛能,更相信自己子女的潛能,比地深的熔岩蘊藏量,還要巨大。
        這是我們與我們父母的分別。我們的父母沒有我們的眼界,為他們來說,我們搵到食已經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我們由於已經完成父母的期望,所以我們的子女使命要更遠大了。
    如果說補償自己的過去是一種幻像,同樣地,光明的未來是幻象的另一面。今天的父母所以比過去的父母更辛苦,在於過去的父母,全都處於勉強搵到食的邊緣,所以他們投射在子女身上的「高人一等」,就是好明確地搵到食,而我們這些搵到食的父母,就會有再巨大的幻想了。
        按我的觀察,整個小學期,就是父母幻象的遊樂期,各種幻覺交替奔馳,此起佊伏,而到了中學時期,子女開始不願陪老爸老媽玩了,我們就會終於承認,其實自己的孩子,不過是街上隨處可見的,死F.1仔。
        既然,子女最後不過是一個平凡人,那麼,在他的童年裡,親子地生活,快樂地笑,開心地玩,而不是重複又重複地發掘多元潛能,不是更加划算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