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為何艱難

(友人在FB上開了一個叫「讀後感」的專頁,答允了逢星期三提供書評一篇,好處是多了一點動力看一些「見得人」的書。)


《普通人的經濟學》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是 “Economics for the Rest of us”,其實中譯本的題目更醒神:我們的生活為何艱難。中文翻譯不太好,當中也有經濟學的因素在內,我估計英文較好的讀者,不妨找英文版來看。但是,我覺得你有必要看一看這本書,如果你不是資本家。
        金融海嘯以後,美國出現了一股反省美式資本主義的思潮,最近也看過好幾本相近的書,而這一本,則是從經濟學本身來批評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新自由主義的概念。當中包括租務管制不能讓租務市場有效率;教育不是投入更多金錢就可以改善;要減低稅率才可以提高稅收;最低工資會減少工作職位;失業率高企是人民不願接受市場工資。
        簡單來說,就是反駁「自由市場有效率」這說法。
        書裡面其中一個觀點,在碼頭工人工潮中,特別值得提出來。書中指出,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主張,我們可以清楚計算一件產品當中的利潤,有多少來自生產的工人,因此資本家給予工人的薪金,是他應得的,也就是嚴磊輝之流所主張的:人工就是這樣,你不接受,就不要做這行。作者卻指出,我們實際上只能計算一個生產單位為一件產品投入多少,卻不能把單位中的個別部分的貢獻,計算出來。正如碼頭工人搬貨櫃,「工人 + 起重機 + 碼頭」就是一個生產單位,我們不能衡量出一個數目,說這就工人搬貨櫃的「利益」。
        所以作者回到古典的說法當中,指出薪金的訂定,最初有「約定俗成」的原因,即大家覺得值多少就值多少,而往後的修訂,取決三個因素:
(1)   老闆之間的聯合有多緊密,以便可以壟斷;
(2)   工人的聯合有多強,即工會有多大的勢力;
(3)   老闆能讓政府有多偏幫他們。
不就是我們今天的寫照嗎?
還有,書中引用亞當‧史密斯的一段話,說明支持工人爭取更好的待遇,更加值得我們反思:
下層民眾的境遇的這種改善能夠被視作社會的一大優勢或是一大麻煩?初看起來答案似乎一目了然。在每一個大的政治社會中,不同類型的雇工、勞力和傭工都佔據大得多的比例。但是,使大部份人的境遇得到改善,絕不能被視作是全體的一大麻煩。如果絕大部分社會成員都貧窮而悲慘,則沒有哪個社會能夠肯定是繁榮且幸福的。而且,僅當那些使全體人民有食果腹、有衣御寒和有屋可住的人,應該擁有其自身勞產物的一部分,從而使他們自己有食果腹、有衣御寒、有屋可住尚且過得去的時候,禾能算是公平的。
這段引文,固然可以讓大家知道,該書的翻譯有多糟糕,同時也值得我們思考一下:只有大部分人都可以分享社會成果,這種繁榮才是有意義的;不要再叫人犧牲自己來讓經濟發展了,這是屁話。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