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慢一線,日日好相見

        在升降機內,一位母親教兒子數學。
        「拿,一件蛋糕原來是30元,現在是多少錢?」
        25元。」
        「好。那麼,究竟是便宜了多少?」
        兒子還小,在想,想了一秒,母親就已經禁不住繼續:
        「想想,本來是30元,所以應該是什麼減30呢?」
        5。」其實小朋友不是回應剛發出的問題,而是上一個問題,但是母親沒有意識到,結果就再教兒子:
        「現在是25元,原來是30元,相差多少呢?」
        ......
        跟住升降機到了地下大堂,我們就分道揚鑣了。
        這不是個別的例子,我看過很多,包括自己。專家早已經講過,兒童的反應能力與成年人有差異的,年紀愈小的反應愈慢,成年人需要按他們的反應速度與他們互動,不然就不能讓兒童真的回應你的問題了。
        但是,我們都是自我中心外加大量緊張恐懼的城市生物,於是什麼都要快快快。結果,欲速則不達,往往如同上面的情況,兩母子牛頭不對馬嘴。其實,小朋友不一定不懂,只是他的節奏與你不同;你穿上他的鞋,有時候會更好地明白,他真正懂多少。
        更糟糕的是,大人連珠爆發地問問問,小朋友混亂了,什麼都答不了,大人的做法,往往是不斷想出更淺易的方法來提示小朋友,沒有意識到小朋友不一定不懂答問題,而是跟不上你的奏節。終於,父母幾乎把答案都說出來,他仍然很茫然的樣子,有時候,已經和問題沒有關係了,但是父母卻仍然把焦點放在「點解「四個橙加三個橙你都唔識」。
        然後,小朋友固然沒有成功感,他還在你的神情中讀到「乜你咁蠢」這訊息。日積月累,為什麼今天的小朋友很不喜歡學習,這也是其中一個發酵的地方。
        我自己時常警惕自己:慢一點,靜一點。幫助小朋友解釋學習的問題,拋出一個提示後,給一點耐性,等到小朋友自發地回應後,再行下一步。即使小朋友的回應多荒謬,你的鄙視也無助解決問題,所以盡量收在心中就算了。
        這裡的提示,為四、五歲的小朋友較合適,再大一點,可能那惡性循環已經形成,就要多加很多努力去糾正了。

        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周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