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責任,輕飄飄的人生

        星期二檔案探討大學生的消費模式,其中一位年輕人為自己花不少錢在衣著和飲食中辯護,理由很多,也似乎有點道理,但是卻完全沒有觸及一個最核心的問題:他花的錢,從何而來。
        讓一個沒有賺錢的人談他的消費模式,本質上就是錯誤了。
        上星期去樹屋田莊,晚上我們在那裡吃飯的。吃飯過後,桌面還算清潔,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就有好幾罐可樂,孤伶伶地在桌上,一直都沒有理會,直到臨走前,工作人員在清理東西時,我打算幫忙,把可樂罐拿去回收,才發現許多罐,雖然已經開了,但是近乎全滿的。
        我可以幻想當時的情況:派飯的同時,每人都有一罐可樂;小朋友隨手就扭開了,但是只喝了一口半口,吃過東西,就已經把可樂忘記得一乾二淨了。
        在一個物質極度充裕以及父母過度關顧的社會成長,我們愈來愈難讓小朋友明白,凡事都有代價,人人都有亞媽生,旺旺仙貝不是地下爆出來,以及唔守規矩可以好大鑊。
        在許多生活的小事上,我們不斷給予小朋友錯覺:獲得東西是沒有代價的。為了讓小朋友開心,我們毫不吝嗇於小東西,小食、小禮物、小驚喜等等。因為物質多,我們不覺得是什麼重要的東西,甚或很多父母自己也很有興趣買這些東西,於是,事情就很自然地變成很自然了。
        為什麼那個年輕人,會在還沒有賺錢,就大談消費之道?因為,他沒有意識到,錢是要賺回來,而不是在地上生出來。
        當最具體的錢也意識不到要自己親手賺回來,許多更抽象的責任,就更加難以察覺了。所以,這一代的小孩子,除了讀書,一切都活得很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