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調換了我的父親(二)

        不知道這齣電影的日文名稱是什麼意思,也許是近於台灣的譯法「我的意外爸爸」。但是,香港和英文的譯名,都顯出心思。電影的主角是兒子被調包的良多,但是香港的譯名卻是「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正顯出電影的重點不在於調包一事;至於英文LIKE FATHER, LIKE SON,就更加把雙向的關係點出來了。
        所以,故事是有關父與子,而不僅是兒子調包。
        我很喜歡導演暗筆的方式,寫良多的童年。良多的童年面對父母離異,而且父親應當很快就娶過新妻子,而良多的父親,應該是講就天下無敵的人,實則不能好好掌控自己的生活,並且愛賭嗜酒,一身不良的習慣。
        為我們來說,這種不完善的童年,不就是很多今天的父母,曾經面對的處境嗎?可能是家貧連一張像樣的書桌也沒有;可能是父母離異要渡單親家庭;可能父親母親都在但是漸漸覺得粗鄙不文。
        於是,良多決定要過自己理想的生活,正如我們許多的父母,想把父母調過來,讓自己這樣的父母,代替那個父母,讓自己做理想中的父母。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不斷出現:另一個家庭的爸爸齋木雄大口中老是說錢錢錢,老是說醫院要賠錢才算得上有誠意。對於他這種表現,良多非常不屑。但是,到最後,良多透過律師,也是收到醫院的一大筆賠償,而惡意把他的子女調包的女子的賠款,他特意上門還給那女子,表示不接受她的歉意。
        這令我想起村上春樹在「發條鳥年代紀」的說法:我們終歸是來自那個地方,又怎可能變成另一個人?
        同樣地,當我們由不完美的家庭而來的人,又如何可以給予子女完美的家庭呢?除非是虛構出來的,正如良多本來的努力。好的學校、好的教養、好的表現。即使他其實也漸漸覺得不對勁,卻仍然努力想保存這種虛幻。

        電影透過一個更大的謊言來打破日常生活化的虛幻,而我們的生活裡,不太容易有巨大的衝擊,把自己粉飾好的幻想牆紙戮破,看到背後的真實。於是,我們繼續要求子女力求上游,讀好書,幻想他們他日會擠進成功人士的行列,讓他們不似我們這樣父母正如我們不似我們的父母這般如此。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