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比你更了解他

        與舊學生聚會,好幾位都成了媽媽,於是有母親群組的討論。當中,由兩歲多至一個月的新生兒都有,但是全部母親的口吻,都帶點愁意。
        擔心他成長有問題,擔心他資質不夠好,擔心他讀書不能快人一步,擔心他成長不夠開心健康。總之,都是一個字:愁。
        我覺得,這些愁的根源,都是楊照所說的「強大的外在標準」所造成的。
        用讀書來說,就最容易明白。讀書好就是叻仔這是一個外在的標準,也就是說,我們的社會很強烈地要求,一個人要在學業上有成就,我們才承認他是一個叻人。
        於是,父母不斷發掘發展子女的讀書能力,要他們識字,要他們背唐詩,要他們唸九因歌。很害怕他們達不到這個外在標準。
        但是,子女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發展步伐,而這步伐,不一定按外在的標準來行事。有些孩子早慧,也有孩子大器晚成。
        更何況,不少孩子的長處,不在於識字記憶。他們可能是活潑好動,也可能是關懷細心。
        即使同樣是讀書,有些小朋友具語言天份,可能卻不喜歡數字;有人數學好不代表文字就敏銳。
        所以,千差萬別是常態,你的小朋友不能完全地符合外在的標準,其實是很自然的事情,並不需要太焦慮的。
        許多時候,我們是讓外在的標準帶住自己走了,而忘記了,你和子女,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外在標準可以是一個參照點,卻不是決定點。
        只有你,與子女最親密的那一位,其實才真真正正能夠幫助子女,如何在內在特點與外在標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不要只想改變子女來達到外在的標準。要把主次分清:內在的成長是最重要的,外在的標準其實是輔助。只是,我們的社會把二者的角色顛倒,所以才產生這麼多光怪陸離的狀況。
        父母,不應該是彷徨於如何引導子女成長的人;因為,最了解他們的人,應該是你。如果你沒有信心,那麼該做的不是向外尋找,而是回到子女的身邊,更多更好地對話聊天觀察發現。當你知道他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也同樣會更安心,幫他走得更好、更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