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

        散場,我最不能明白,為什麼網上有這麼多有關這電影的文章,在在強調「劇透」的問題。我猜想,大家一向很少看這類星際探索的類型片吧?不然,電影一開始,你早就知道,與亞女溝通的,是亞爸吧?
        一路看下去,不計那些人情的種種,整齣電影都令我聯想起《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那是一齣安份守己的類型片,非常典型。冒生命危險的勇者、不可知的變卦、失常的隊友、千鈞一己的救援。其實,舉凡類型片,就是有類型特點,而在《星》一片中,我看不到有什麼突破。
        例如在次元的問題上,小說《三體》同樣按今天的科學來敘寫,但是採取的假設卻叫人拍案叫絕又不寒而慄。簡單來說,《三體》逆向思維,不講一步一步向更高次元邁進,而是說,悠長宇宙,百族征戰,空間破落,許多高階次元,已經成為憑弔的古戰場。寫來觸目驚心。
        導演在劇情類型上沒有突破,似是要寫情。但是,如果在整體上沒有一個足夠的深思和基礎,那些動人的情節,就只是浮花。這也整部電影所以不能真的成為「神級」電影的原因:沒有科幻深度。
        看過影評說很感動,因為電影發揚人類自己救自己的精神。問題是,這個拯救是虛無主義式的拯救。電影中,那重力公式是得救的關鍵。那麼,這公式誰發明的?梅菲?不是,她得自她老爹。老爹發明?不是,他得自新人類。新人類發明?不是,他們得自舊人類。舊人類是誰?梅菲。
        我說這是虛無式的拯救即在此:最關鍵的那公式,是在一個因果悖論中冇端端生出來的,而導演一方面沒有隱藏這個「事實」,又不加以解釋,就讓那份「救自己」的感情,放在虛無中。
        然後,你再思考下去,就會發現,整個轟轟烈烈的星空探險,不過也是早已註定的「既視現象」。由新人類召叫舊人類那一刻開始,其實拯救就已經成功了。因為,如果拯救失敗,就不會有新人類。我直情幻想,新人類是拿歷史書當說明書,一步一步按歷史來做手腳:我們要在哪裡開蟲洞嗎?幾時開?等我睇睇當時的歷史先?於是,主角所以被選中,因為他在歷史中已經是被選中哪一位。問題是,他為何在歷史中成為被選中哪一位?因為他被選中。又一個悖論。
        這一切,你當然可以用電影一開首的「梅菲定律」作開脫,但是這不是什麼科學理論,它只是一個客觀的陳述:該發生的事終歸會發生。這句話,並沒有價值和意義在其中的,正如電影現在的處理方法。

        不明科學看起來不容易,但是不明哲學,其實可能讓你看得更舒服和感動。究竟我們是否該做一個明曉事實的人呢?這是一個問題。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