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你在一起

        《奇蹟補習社》的主線固然勵志,但是,我覺得最有味道,反而是幾條旁線,其中一條,就是女主角的爸爸和弟弟。爸爸當年考不上慶應,不能成為該大學的棒球隊員,結果把這夢想投射到兒子身上,全情投入栽培兒子,一路到高中,將以球藝考入大學之際,兒子才放棄打棒球。
        原因不難明白,就是兒子一直都不喜歡打棒球,只是為遂父親心願,勉力而為,但到了這個大關口,兒子知道自己再勉強,也考不上,所以就攤牌了。幾經波折,父親由暴怒到認命,接受了這事實。
        在衝突過程裡,兒子的一句話,我覺得今天的父母,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兒子求父親接受自己放棄時說:「我不喜歡打捧球,但我喜欺和父親你一起。」原來,父親一廂情願,覺得兒子是想在棒球上發熱發光,看到他全情投入的樣子,很難想到,原來兒子為的,並不是這些,而是爸爸。
        我覺得,這能很圓滿地解釋,為什麼閣下的女兒明明從不練琴,但是還說自己喜歡彈琴此矛盾現象。因為,她雖然不喜歡彈琴,但她喜歡妳,而妳喜歡彈琴的她。同樣地,兒子未必好想考第一二三,但是他喜歡你,而你喜歡成績好的他。
        所以,要小心辨別,子女對自己所作所為的反應,深層次的意思。我自己也時常警惕自己,子女始終是小朋友,而且是依賴你的小朋友,他們的說話,不能純粹視為個體獨立的意志。
        影響力存在是事實,留心分寸有助子女成長,不加限制就可能好心做壞事了。許多時候,究竟是子女察覺到你把自己的夢想投射到他們身上,而助父母圓夢,還是真的因為你的喜好影響他們呢?不易分辨。我的取態是:放手、減少干預,別太積極。當自己不太主動,應該可以顯出,他真正的旨趣了。
        因此,電影隨後的一幕,令我覺得很感動。父子風波過後,兒子去爸爸工作的車房,認真地道歉,而爸爸也接受後,兒子就走過去,幫忙父親修理汽車。真的,即使被父親強迫做自己力有不逮的事情,他仍然喜歡和爸爸一起的感覺。這情節,我感受很深,因為我就是時常與子女一起的爸爸,而子女真的很想和父母在一起的,無論是做什麼事。
        電影裡的父親也許教兒未必得法,但是在兒子整個成長過程裡,他一直在旁,而我相信,這給予子女很大的力量。有時候,我們用太多腦筋,思考子女要做什麼幹什麼,而忽略他們要的,就是父母和他們一起的感覺。

        也許你是虎爸虎媽,也許你是自由主義份子。無論是怎樣的父母,與子女一起,才是父母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