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掩卷,我向太太說:「任何年過40歲的人,都該讀這書一遍。」順手翻到底頁瞄瞄,發現《時代週刊》的評語比我還要激進:「這是一本應該強制每個人都要閱讀的書......
        雖然有點誇張,但《時代週刊》的說法不無道理,特別為城巿人來說。因為這本書談的是「老」、「病」、「死」,我們全都在有生之年,會領取到的三個大獎。
        全書要討論的,是在現代醫療高度發達的情況下,如何可以在延長生命與保持生命質素二者之間,保持平衡,讓人能享受高科技醫學的同時,不被它控制。
        當然,如果作者好像上文那樣抽象理念的討論,這書就變成大悶蛋。但是,作者很高明地,由他自己看到的活生生例子裡,選取很具體的情況來敘說,從而帶出相關的理念。
        我自己讀來,一步一驚心。書很好讀,但是總會讀不了多久,就要放下一會兒,讓自己透透氣。在第一部分,作者談老的問題,首先叫我毛骨悚然的,就是提及的例子,都是八十多歲,而我相當健康的老爹也正是這年紀。原來,老人家只要一跌,問題就可以惡化得很快,而今天常規的處理方法,也就是送他們進老人院,其實是很不人道的做法。書中談到幾個個案的掙扎,有些無奈,卻也有人力求讓漸次失能的老人,仍然可以過自主生活,讀來五味紛雜。
        然後是「病」,更難做的決定。現代醫學有極多的方法讓你死不了,但是作者舉出各個例子,在在說明在某些處境,死不了其實也算不上活下來。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先經歷病患才死,而在病的過程裡,由於醫學的昌明,我們的選擇很多,但是作者以自己的父親為例子,把病人的難以抉擇,完全呈現出來。作者本身是外科醫生,他的爸爸也是外科醫生,但是要就父親是否開刀,還是難以作出決定。
        作者在這經歷裡,終於明白到,這不僅是在醫學技術的足夠與不足夠上,更重要的是,醫生、病人與親人都要先問一個問題:你病了,在需要取捨時,你願意未來的生活是怎樣?
        作者舉另一個例子說明這一點。一個女兒在父親做手術前與他相伴,終於問自己的父親,這手術有機會致瘓,如果真的出了岔子,你願意急救嗎?她的父親想了好一會兒,就說:「如果還能夠看足球和吃熱狗,我就願意被救。」
        女兒事後回憶,這句話為她彌足珍貴,因為它指引自己,往後做什麼選擇,而深深覺得,這是按父親的意願。
        這書不是宗教書籍,它沒有直接談到「死」,但它指出,死是必然的。今天由於生命愈來愈長,我們走向死的路長了許多,因此也要思考更多有關死的事情,特別是一直老下去,病下去。這書沒有提供宗教性答案,但是它很落實地回應了,在死以前,大家可以在再微少的地方,做什麼,也能讓自己的生命更有意義和力量。
        非常需要一讀的書,不是為了娛樂,也不是要長知識,而是它終歸會說到你身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