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樓的人還是有故事的人

        今年傑青特別少,而其中一位的言行被人圍剿。撇除她是否值得當選傑青這一點,我看她的成功路,其實,可能是很多父母的期望。抓緊機遇,好好讀書,醒目選擇,精明買樓,不夠三十歲生活無慮,有體面的工作。如果是她父母,隨後就是期盼她有另一半,生兩件,王子與公主,就此快快樂樂地生活下去。
        也許,有父母喜歡這一屆另一位傑青。牛津免疫學博士,去了西非研究伊波拉,建立社疫,希望採用更廉宜的方法,幫助病患。在西非工作當然辛苦多,亦認識不到社會上層,社企亦賺不了錢,相信沒有樓在手,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故事,以及故事後的意義。
        你期望子女成為哪一種人?
        我覺得香港父母的最大問題,就是在自己出力栽培子女前,沒有想過這類問題。大部分父母都好努力地培養子女未來一星期的種種,卻沒有決定性地想過,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無心但有樓的人,還是成為有心但無樓的人。雖然沒有直接地想,但許多父母都覺得,子女這星期的默書不合格,宇宙就崩潰,世界就會毀滅,人類就會絕種了。不幸的是,這星期默完書,下星期還是會默書,所以不斷拯救宇宙的過程中,父母超人都是沒有時間想一想,超越一星期的事情。
        另一種,就是想得美的父母。在模糊的幻想中,期盼子女成為又有樓又有心的人,去西非拯救災民的同時又掘到金礦,或者發明了一種賺大錢的藥物等等。想來很美,正是想得太美,美得太不可能了。

        其實對於哪一種選擇,總覺得人人有不同的考量,難以說誰對誰錯。但是,做父母的,應該想想,自己做緊的事情,究竟走向哪一邊,而哪一邊,是否真的是適合你子女的那邊。這倒是一個問題。如果還未想清楚就出力,強扭的瓜往往有怪味,倒不如野放一點,由得子女按天性成長,可能大家都好過一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