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者

看書到這一段:
        1951年對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尤金艾瑟林斯基(Eugene Aserinsky)來說,一開始就不太順利。在研究方面,他的博士後研究主題是探索「嬰兒睡眠時的眼睛移動」,但是進展緩慢,沒什麼成果。這時家裡又出了嚴重的財務狀況,不得不舉家搬遷到一個又小又冷的公寓裡,只能租用打字機來完成論文。幾年後,他描述當時絕望的心情:
        要是我曾有過自殺的念頭,大概就是那段時間,我已經成家,又有小孩,在大學裡待了二十年,卻毫無成就,前途一片黑暗。」(《明明沒有為什麼看得見》,頁176)
        如果這位博士就此放棄,轉行開補習社,可能他的人生就變得光明,但我們就要再等下一位逐夢者的努力,才會知道,人睡覺後,不是如同電腦關掉電源那樣完全死寂,反而是有各個不同的活動階段,而今天人人都知的REM,就是這位尤金博士發現的。
        這位尤金博士最後吐了一口烏氣,名符其實地夢境成真;不過,可以想像,一個成功的逐夢者背後,有十個、百個、千個逐而不得的夢者。因為每一個想尋到別人未找到、找不到的夢的人,都是孤獨地上路。正如尤金博士,當時他的研究被冷待,因為人人都覺得眠後無覺是一個常識,意圖打破常識的,泰半是精神有問題。
        然後,逐夢者總不信邪,他們都有燈蛾撲火的勇敢,要開創一條別人走不到底的路。有人碰上死胡同,但有人真的走出路來,為後來者開創一條全新的路。

        這是我看「星聲夢裡人」感動的地方,也是我對兒子的迷茫。逐夢者,聽來很優雅,現實裡就是胡來亂去的人,尤金博士也差點就餓死老婆瘟臭屋呢。究竟兒子的亂來,是開創未來的先調,還是純粹的少年輕狂?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