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點

        上一篇文有留言,我覺得好正:「此道理只適用於別人的子女。」真的,許多時候,我們說的教養子女方法,都只是客觀地適合,而到自己身上,就覺得與自己的處境不合了。
        我自己也有這經驗:談家裡子女睡覺的問題,別人提出的方法都很合理,但自己都覺得不成。這不成,不是人家提的方法不成,而是自己個人的限制,而我覺得,意識到自己的限制本身,都很重要。
        讓子女多元發展,這道理沒有人否定;落實到自己身上,具體如何做,很多限制。亞女想去公園玩,但上次默書得75分,是否要她再默多一次才去?「多元」是很抽象的概念,默書是迫在眼前的事實,自己如何把抽象概念與現實連結起來,如何連結,真的因人而異,而當中就是各種個人價值的浮現。
        結果,父母還是要女兒多溫習一遍才下;結果,父母讓女兒先去玩再上來溫習;結果,因為是否溫習而親子爭執,又沒有溫習又沒有讀書。各種做法又各種結果,而這一次的結果又影響到下一次的做法。不斷積累這些經驗,就形成子女的某一取向了。
        其實,在這些很瑣碎的過程裡,我們都透露了自己的取向及價值,但在表達上,我們又往往用正確與否來說服子女,以及說服自己,結果就會把自己的做法合理化,沒有看到當中屬於自己主觀取向的部分。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種與客觀價值有偏差的做法。
        這就是我說的盲點了。我自己是一個不喜歡嚴格的人,於是在管教子女時,不喜歡要求子女做日常的瑣事,一絲不苟,他們做到六七分,我就收貨。我就會告訴自己,人是需要點空間的。這是我相信,但同時也是因為我懶得執到正。結果,子女在家務事總是只能做到六七分了,然後我就會說,你們為什麼這樣?
        幸福的是,我家有嚴格的亞媽,亞媽就會指出,根源在我。

        其實有很多這類盲點,如果追溯,與父母本身的取向與價值都有關。能夠探本追源,不一定能解決問題,但至少能明白問題。能否糾正,某程度上,就看父母的決心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