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一陣子,談起自己中學時代讀過什麼難讀的書,我提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兒子竟然覺得有興趣,我就從圖書館借來一本,姑且一試。結果,「好好睇,」亞仔帶點激動地說,「佢描寫真係令人覺得好唔同,你會覺得好明白佢既處境。」
然後,我借來我也沒有看完的《罪與罰》。其實想借《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村上說看過的人少之又少的一本書。但是,公共圖書館沒有,就借《罪與罰》。老實說,我本來就覺得,會看下去的可能很低。
也許是小說真的吸引,也許是時機對,兒子真的很迷地看。「作者好犀利,把明明不合理的行為,因為心理的描寫,令我好信服;睇其他小說,我覺得自己是在看小說;看這小說,我覺得自己變成了主角。」

剛看過毛記電視的「今日問真D」,看到許多年輕人抱怨父母永遠都覺得他們不成,這確是不理想的情況。如果我們都相信,人需要的是「賦權」,即肯定他們是有能力的,他們才能再進一步建立的自己的能力,可能,先要欣賞他們做的事情。
如果說,今天我在自己小朋友身上看到一點成果,這不是昨天發生的,而是在過去十年裡,放手、相信、肯定,而最後才結出好果子。
大家努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