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你的脈絡,我其實是佛教徒

        我不知道導演馬田史高西斯是否讀過拉內神父的作品,但「沉默」其實探討到一個很當代的神學概念,就是「匿名基督徒」。這裡先聲明,免惹麻煩:拉內神父這「匿名基督徒」的說法,不是教會認同的道理,只是神學家的意見,以下解說,就是我個人對這說法的演繹,並非教會道理。
        基督宗教相信耶穌基督是唯一救主,但這就面對一個問題:不是所有人都認識耶穌基督,這包括沒有機會認識,或是認識得不深,又或是身處的文化難以認同等等。如果基督是唯一救主,但有大量人根本沒有機會接受基督信仰,那些人是否註定落地獄?
        早在二、三世紀,哲學家出身的基督徒猶思定已經提出「聖言的種子」,指聖言是圓滿的基督,祂傳的是真確的道,相信即得救;其他文化也有「聖言的種子」,本身蘊藏基督信仰,但要發芽生根,有待信仰的點化。
        到了當代,拉內神父進一步發揮這說法,指出天主在最初已賦予所有人尋找自己的能力,因此所有人都尋找天主,覓求基督。但是,由於每個人身處的文化處境不同,他們只能在自己的處境脈絡裡尋找天主的美善,同時採用自己所能理解的角度來認同啟示真理。
        所以,拉內神父說,你雖然是一個佛教徒,但是按我天主教的脈絡,你其實是一個天主教徒,只是「匿名」的。
        當然,如果你要說,從你的脈絡,我這天主教徒,其實是佛教徒,我也不能說你錯了。
        費雷拉與洛特里哥在佛寺爭論時,我還期待費雷拉講出拉內的名句呢。
        電影當然沒有這層用意,但具體落實到人物身上,這其實是不能迴避的問題,就是每一個人都只能在自己的處境來理解信仰。正如兩位傳教士還在澳門時,他們是以活在基督信仰國度的方式來表達信仰;受迫害的日本教友,只能用他們的方式來理解信仰是什麼;陷入殉教邊緣的教友,就以脫離現世之苦的角度來理解自己為主的犧牲。未走到費雷拉的處境,洛特里哥鄙視他的說辭;到了陷入相同的處境,洛特里哥卻又以自己的方式,堅持信仰到死,即使被人鄙視。
        從具體來說,每一個人都只能按自己的脈絡來活出信仰,別人很難說哪一種信仰才是標準。如要說標準,就只有誠不誠而已,而這又不是外在可以輕易判斷的。
        想想,教會其實也就是在兩個標準中體現自身對人的愛。一方面,教會要提出一個標準,因為沒有標準就沒有方向、目標,為不少教友來說,很容易迷失;另一方面,在具體的每一個人身上如何,正如教宗方濟各說,難道我們可以判斷另一個人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的前文後理,電影裡呈現的,正是在最尖銳的人生處境裡,人與天主的關係。從這角度來看,天主不得不沉默,因為即使是天主,也只是天主,不可能代替你去做這做那,說三道四。

        人生,還是要人生活出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