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選擇之二

        林鄭教育新政策,其中一項是津貼八大以外的學士學位,報讀者可得三萬元的津貼。
        2017年DSE考生大約是61000(這其實是虛數,因為有些人只考一兩科,而在校學生考生約57000),以3成3人能夠考獲符合入大學的最低資格來計,即有20100人左右,而八間大學的學位是15300左右,但全港各專提供的學士學位,約有24000個。
        換言之,只要考生考到最低入學資格(俗稱3322,即中英文考得第三級,數學通識考得第二級),有3/4機會入到八大,做一般意義下的大學生;即使進不了八大,不用擔心,因為八大以外的學位多到瀉,3322在手,再加有錢在手,世界通行。
        換言之,林鄭那三萬元,就是資助那5000位有3322同學仔。
        作為一個行內人,我可以好肯定地告訴你,考獲3322是什麼程度。就是基本識字的程度。為中文程度來說,就是能夠按題目寫800字與題目有關的文字出來,但不要期盼當中有什麼真情實意,個人看法等等;通識科,同樣,就是明白題目,也能答題目的ABC程度的答案。
大家可以想像,這些基本識字的同學,讀多四年大學,會多少人脫胎換骨,成為所謂的社會精英呢?
        這正正今天香港教育的病源:我們對大學學位仍然保持精英的想像,所以拚命把自己的子女塞進去。可惜,這僅是想像。大學學位所以是精英的保證,因為讀的人是精英,而非它能打造出精英來。今天,學位多了,學生少了,自然是大眾化,於是讀出來的,也是識字的普通人。
        為我個人來看,津貼三萬元給那些同學,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機率很大。某程度上,這等同有運動員跑到香港區跑手的平均水平,而政府願意出一半錢給他,去參加全國運動會,而運動員因此覺得自己會攞牌。要知道,那些自資學位,平則六萬,貴的快要十萬一年,即使政府資助三萬,四年下來,識字程度的同學仔,還是要付(負)出(上)12至20萬的錢。如果經過四年,真的成為全國運動名星,這些就是小錢啦,但四年後,工作的選擇仍然是33元一小時的工作,這十多廿萬,就是人生的沉重負擔了。
        社會一天不再把學位等同精英這種幻象戮破,社會家長年青人一直都無運行。大學學位只是其中一條路,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專長興趣去發展,讀書是一條尋常路,卻不是青雲路,而教育是讓人各走各路,各自尋路,這就是真正的選擇了。

留言

匿名說…
所講固然正確,不過兄台係聰明人,點會唔明,麥記唔正又冇益,不過食唔起,咁點算?!政府嘅向上流動政策,要解決嘅係主流庸眾,以往普普通通讀完書,唔想冒風險,安安定定,入政府、公營機構、大公司、或者教吓書,都有decent嘅生活,而家重有冇呢支歌仔唱?普普通通嘅一個香港人,啲大人物成日叫佢去think out of the box,叫佢去做startup,係咪有意思呢?